新華網合肥11月7日電(周雨濛)11月7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 助力安徽高質量發展”發布會,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黃發儒介紹相關情況。
近年來,安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安徽省土地監督檢查條例》《安徽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措施》,出臺關于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完善占補平衡的實施方案,采取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耕地保護責任。
截至2023年底,安徽省耕地總面積8345.18萬畝,實際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7176萬畝,耕地面積連續3年凈增加,連續24年實現占補平衡,全省耕地總面積從全國第9位提升到第8位,在2023年國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首考”中獲“優秀”等次。此外,安徽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累計撥付補償激勵資金4.09億元。堅決整治違法占用耕地行為,全省新增非農建設違法占用耕地從2021年的2.17萬畝下降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280畝。
“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繪就可持續發展空間藍圖。”黃發儒表示,《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復,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各類空間需求,謀劃構建了“一圈二屏三帶五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他介紹,安徽成功獲批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省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在制度、機制、管理、科技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改革創新成果。“這些成績得益于安徽實施全面節約戰略,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黃發儒說。同時,省級出臺政策40項,形成“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激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
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上,“十四五”以來,安徽省批準各類建設用地119.54萬畝,總量位居全國第6、長三角地區第1、中部地區第1;供應國有建設用地204.62萬畝,供應總量位居全國第7、長三角地區第2、中部地區第2。
為夯實美麗安徽生態本底,安徽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96萬平方公里,嚴格控制建設項目占用,加強對違法違規侵占行為執法,牢牢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