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山市徽州區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徽州堨壩,10月28日在國際灌排委員會負責人的見證下正式揭牌。水利灌溉,是農業文明繁榮的基礎;灌溉工程遺產,見證社會變遷、歷史演進,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生動注腳。徽州堨壩灌溉工程遺產陳列館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古老的灌溉工程遺產持續煥發生機。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近年來,我省文物保護工作者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立足江淮大地、探尋江淮文脈,對文化遺產進行摸排清點和保護展示,對浩瀚歷史進行深入發掘和現代闡釋,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
“傳承創新是做好新時代考古工作的內在動力。”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介紹,淮南武王墩墓考古發掘今年取得豐碩成果,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含山凌家灘遺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并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研究認定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標志性遺址;鳳陽明中都遺址、郎溪磨盤山遺址先后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安徽先后成為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從崧澤到良渚)、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夏商周)等課題的重要參與省份。
當一批考古新發現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一群人也在接力守護。全省134支普查隊,1642名普查隊員,今年正奮戰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各文物普查點上。隊員們這次要進行“三普”文物點復核和新發現文物點的調查登記。制定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確保珍貴文物長久保存、構建文化遺產的空間數據庫等目標,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傳承和發展。
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更好服務人民大眾是新時代的新要求。敬畏歷史、熱愛文化,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者專屬標簽,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自發的行動。
去年,鳳陽明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入園人次達51萬。明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主任郭如亮說,遺址公園的目標是實現全域開放,讓老百姓在看得到、看得懂的大遺址里,最終完成對于文化遺產由淺入深的理解。放眼全省,目前,繁昌窯遺址等六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正在全力推進。市民們走進家門口的“公園”,燃一團窯火、做一件陶器,是復刻歷史的瞬間,也是探尋文明的體驗。
何以文明?博物館將這份“體驗感”做到極致。充分挖掘運用安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我省各級各類博物館在文化傳承發展上奮力“破壁出圈”。安徽博物院舉辦的群舒文化展前不久圓滿落幕,展覽匯聚群舒、徐、黃、楚、吳、越文化相關文物170余件,講述江淮古國的文明交融。安徽博物院院長雷修佛說,開門辦展,匯聚各方力量,借智、借力、借勢,打造一批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走出館舍辦展,建立全省展覽共享機制,將推動優質展覽資源直達基層。博物館是文明薈萃之地,是傳承文明的重要場所。每一位到訪者,與展覽的每一次“對話”、與文物的每一次“相視”,都在觸摸歷史、品讀文脈。
(記者 晉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