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百姓事,枝葉總關情。
從困難家庭的建檔立卡、兜底保障,到救助政策的迭代升級、健全完善;從過去的困難群眾“人找政策”,到如今的各項幫扶舉措“政策找人”……一直以來,馬鞍山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近年來,全市頂格推進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著力做好紓民困、惠民生、促和諧的社會救助工作,以實際行動托起群眾“穩穩的幸?!?,交出了一份更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救”在身邊 “暖”在人心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關系民生,連著民心。
對困難群眾而言,獲得各項社會救助,是“及時雨”,是“雪中送炭”。
“多虧了政府的幫助,讓我們一家重拾生活信心,不然我真過不了這個坎兒?!鼻安痪?,和縣功橋鎮民政工作人員去毛巷村走訪看望低保戶曹某一家時,曹某發自內心地表示:“現在政策非常好,讓我感受到了關愛和溫暖?!?/p>
原來,就在今年初,當地鎮村通過網格排查發現,因意外、疾病等因素,曹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經情況核實和材料審查后,將該戶其余4人也納入了低保,同時根據家庭人員身體和智力實際狀況,給與相應的救助,一系列的社會救助和關愛幫扶,讓祖孫三代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有效防止了返貧。
無獨有偶,今年4月,含山縣運漕鎮新豐村工作人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村民俞某患重大疾病,治療費用巨大,且獨自撫養小孩,家庭生活困難。
得知情況后,鎮民政專干主動協助其申請辦理低保,同時積極聯系社會救助相關部門對該戶實施綜合救助幫扶。目前,該戶父子兩人都被納入低保,醫保部門針對其醫藥支出進行醫療救助,同時還在申請教育救助和慈善救助,盡力改善該戶的生活。
“多虧了社區的幫助,不僅及時救了弟弟一命,還幫其申請享受到了多項救助舉措,安心了許多?!弊罱欢螘r間,提到社區的救助幫扶,西苑社區居民侯師傅的哥哥充滿感激地說道。65歲的侯師傅身患多種慢性疾病,肢體殘疾,獨居多年。就在兩個多月前,西苑社區網格員江成像往常一樣來到中山花園小區,準備把網格低收入人口等重點人群查看一遍。當敲到中山花園侯師傅家的時候,卻遲遲無人開門,電話也撥打不通,這讓江成很是擔心。
西苑社區黨委書記張敏得知異常情況后,也趕到了現場,便和網格員一起撥打了110,聯系了開鎖公司。大門打開后,才發現侯師傅倒在衛生間,人已昏迷。隨后便聯系120救護車,同時通知侯師傅的哥哥。幸運的是,經搶救,侯師傅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困難老人一直是我們的重點關注對象,在全面落實各項救助幫扶政策的同時,我們也將其納入動態監測范圍,持續做好走訪等后續服務,確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日常生活有照顧,意外情況有處置?!睆埫舯硎荆鐓^會持續做好日常巡查摸排,及時了解掌握困難群眾的實際狀況和所思所憂,有針對性地提供多元關愛服務,讓他們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政策協同發力 構建救助“新格局”
在共同奔赴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馬鞍山一直在發力加大社會救助保障和關懷力度。
在全面落實和提標社會救助政策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確保“干的事”精準對接困難群眾“盼的事”。
“調研發現,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困難群眾的結構、需求等各個方面變得復雜多樣,對救助幫扶的方式、力量和質效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劉建華表示,強化救助政策集成、分層分類提供幫扶愈發顯得重要。
圍繞構建救助“新格局”,我市聚焦解決困難群眾急難愁盼,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實施了《關于建立精準幫扶城市困難群眾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城市困難群眾“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通過主動發現、快速審核、精準幫扶、跟蹤問效,著力解決城市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并將城市困難群眾幫扶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重點內容,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部署、分管負責同志定期調度,定期召開全市社會救助聯席會和專題會,構建起上下貫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的“大救助”工作格局。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
聚焦“困有所扶”,市民政等部門制定印發了《關于城市困難群眾結對幫扶工作方案》《馬鞍山市困難群眾幫扶政策清單》《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斷細化救助幫扶舉措。在和縣開展“一次申請、分類審核認定”試點工作,在全省首推《困難人員走訪手冊》《特困人員管理手冊》“兩冊管理”模式,持續加強主動發現力度。
群眾遇到困難,幫扶能否及時跟上,關鍵就在于能否及時精準識別。為此,我市在實施“困有所扶”集成改革中,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數據信息系統,對涉醫保、殘聯等31項數據進行比對,對困難人員年度醫療費超2萬元等信息進行監測,今年已處理預警信息1.5萬余條。同時深化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全市兩級500余個機關黨組織結對幫扶1800余戶城市困難群眾,在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走訪慰問,累計認領“微心愿”3800余個。
加強宣傳引導,將每年5月份確定為社會救助政策宣傳月,采取集中宣講、上門走訪等形式,積極宣傳各類救助政策,重點宣傳我市“困有所扶”集成政策舉措和成效,不斷提升公眾知曉率和滿意度,在全社會營造了共同關心關愛困難群眾的濃厚氛圍。
實施“八大工程” 提升救助質效
自“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實施以來,市民政、人社、醫保、住建等部門通力協作,以實施“八大工程”為抓手,明確“任務單”、掛出“施工圖”,堅持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兜底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幸福生活。截至目前,全市共集成各類救助幫扶政策82項,將近8萬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累計投入各類救助幫扶資金近8.4億元,惠及42萬余人次。
實施弱有所保。提高低保對象、特困對象保障標準,將6.6萬名城鄉基本生活困難群眾,納入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和孤兒救助保障范圍,今年新納入1800余名。健全完善鄉鎮(街道)臨時救助準備金制度,今年累計臨時救助3300余人次,發放救助金400余萬元。
實施業有所就。扎實推進“三公里”就業圈、充分就業社區建設,實現就業1.7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2710個,安置困難群眾近千人,發放困難群體職業技能補貼百余萬元。
實施學有所助。落實城鄉困難學生“獎、貸、助、補、勤、免”資助政策,今年以來,發放各類獎助學金3700余萬元,惠及學生3.45萬人次。
實施病有所醫。落實三重保障制度,防止因病返貧致貧,困難群眾參保率100%,今年已支付低保對象、特困對象等群體基本醫?;?.34億元,大病保險基金2034.5萬元,醫療救助資金5248.42萬元。
實施住有所居。全市低保等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配租公租房8327套、發放租賃補貼218萬元。為1082戶公租房用戶免費安裝聯網可燃氣體報警設備。
實施殘有所扶。提供殘疾人康復服務1.1萬余人次、適配各類輔助器具1300余人,實施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百余戶,扶持殘疾人創業就業300余人次,落實殘疾人生活補貼。
實施老有所養。實施低收入養老服務補貼和高齡補貼制度,發放各類補貼2976.4萬元。今年以來,完成改造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90戶。依托“馬上送福”醫養服務團隊,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居家醫養服務。
實施善有所為。搭建“慈善一日捐”、冠名基金等平臺,累計募集善款1169.58萬元。建立慈善基金323個、救急難互助社491家,累計募集資金1450余萬元,支出善款615.76萬元,累計幫扶1.1萬人次。
沐浴著“困有所扶”的陽光,困難群眾燃起了生活的新希望,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下一步,我市將持續深化“困有所扶”集成改革,不斷健全社會救助幫扶保障網,將低保對象、特困供養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縣級以上政府確定的特殊困難家庭納入動態監測范圍,更加精準識別發現困難群眾,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生活狀況,及時預警并實施救助幫扶,形成“監測-預警-救助”閉環,持續推動困難群眾幫扶工作提質增效。記者 況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