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標最上面有三面紅旗,寓意著當時的三線建設,中間有一座黑色的山,代表著巍峨的大別山……"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9月24日上午,"千里躍進大別山"2024鄂豫皖主流網絡媒體行活動來到岳西縣主簿鎮大歇嶺的代號502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
據介紹,這里原是一座老三線兵工廠遺址502石窟,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1971年建成運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啟動‘三線建設’,大別山區的‘三線工廠’包括皖中機械廠、石關永達廠、主簿501廠、502廠等。"大歇村鄉村推介官彭麗介紹,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別山區的軍工廠分別遷往滁州、合肥、馬鞍山等地,只留下廢棄的廠房向人們述說著那一段歷史。
"整個基地呈‘工’字型布局,當時主要是做氣象衛星研究的。"彭麗說,近年來,為傳承"三線"精神,留住紅色歷史記憶,在發展紅色旅游過程中,大歇村積極招商引資,整合各類扶持資金,運用現代化手段和整體規劃建設思路,成功打造"代號502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該基地以"寓教于樂"作為建設宗旨,運用先進數字多媒體互動展示技術結合創意置景,設置了紅色岳西、三線風云、守護平安、人防百年、利劍擊空、捍衛和平 6 個展呈及體驗區,精心定制紅色岳西革命史、應急救援辦法、氯氣制作、身邊防空標志等48套課程,向游客呈現逼真的國防教育、"三線"風云、防災自救等知識,可以現場體驗軍旅文化民防科普常識,真正實現"學旅"統一,每年接待游客約2萬人。
數字化賦能
鄉村治理更高效
“村部是危房,寅吃卯時糧,說啥沒人聽,干啥沒指望。”2008年以前,這句順口溜在大歇村流傳。現在,大歇村為民服務中心運用數字鄉村信息平臺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村”,為民服務邁上了新臺階。
走進大歇村為民服務中心,“大歇云”數字鄉村信息平臺吸引了采訪團成員的關注。該平臺實時顯示大歇村各類數據信息、便民業務處理進度和為民服務開展情況。
“我們大歇村數字鄉村信息平臺是在2021年5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除了網格化綜合管理功能外,還集成了林業系統、問題反饋、科技檔案、補貼查詢、健康檔案管理、政務服務等多項服務功能。”大歇村黨支部書記汪品峰介紹,該村地廣人稀,利用線上平臺,大歇村為村“兩委”與黨員、群眾搭起一座線上實時交流和及時溝通的橋梁。
如今,村民遇到問題可上報到“大歇云”數字鄉村平臺,管理員派單給網格員快速處理;村民查詢農業補貼不用再出門,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上獲知補貼發放信息;黨務、村務、財務和低保、高齡津貼等,均在“云”上公開公示……數字化平臺打通了村民參與移動互聯網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了鄉村融合治理的步伐。
“村里的重大事情都會公示,為了讓更多老百姓參與村集體中,我們還推出了‘和美鄉村’議事制度。”汪品峰告訴記者,為消除村莊的“成長煩惱”,大歇村創新治理模式,推出了“和美鄉村”議事制度,選出了一批組織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辦事公道的退休村干部、村民代表、監督委員會成員等,組建了一支議事隊伍,大力推行民主協商制度,形成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
汪品峰介紹,每月中旬,該村都要定期組織議事機構成員開展議事,議事機構還要負責開展“講文明、樹新風”等各項活動,將村規民約相關規定落到實處,推進村規民約長效管理。通過召開議事會,讓村干部、村民一起商討村中事宜,不僅集中了廣大村民的智慧,也激發了村民們參與建設和美家園的積極性。
文化賦能
鄉村在“詩意”中振興
初秋的岳西縣主簿鎮大歇村,青山環抱,溪水潺潺。9月24日上午,采訪團成員來到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沿著大歇村的小溪往下走,映入眼簾的是“文里文氣”的民間藝術館,館內一盞盞形色各異的紙質花燈吸引了采訪團成員。
在這里,從清朝起就有玩花燈的傳統。“我家從我爺爺那一輩起就開始扎花燈了!記得小時候過年家里掛起花燈特別好看。”77歲的岳西彩燈傳承人張道明說。近年來,大歇村將非遺傳承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村落煥發新生。
“花燈作為非遺項目,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花燈技藝傳承好。”談起創建民間藝術館的初衷,大歇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品峰頗有感觸,為此,大歇村“兩委”深入村組收集文物,打造了一座民間藝術館。
走進這座藝術館,館廳中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春富貴,舞獅子,舞獅是一項優秀的傳統技藝,是驅魔鬼怪的產物,也象征著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在另一側展示著琳瑯滿目的花燈,燈面上不僅繪有精致的圖案,還寫有“植樹種草,美化環境”“改革開放,鄉村振興”等宣傳提示語。張道明告訴記者:“大歇花燈有24種樣式,共48盞,傳承自明清時期,其樣式和慶祝形式一直沿襲至今。”
在館內一個名為“步步高升燈”的花燈跟前,張道明向采訪團成員深入介紹了其在24種花燈樣式的基礎上創新制作的新花燈。“這個花燈以和氣燈加五步臺階連為一體,和氣意味著世界人民大團結,表示社會和諧,五步臺階代表國家五年規劃,一年上一個臺階,為步步高升。”張道明介紹,花燈上五步臺階頂部一面是黨旗,一面是國旗,黨旗下面是“永遠跟黨走”國旗下是“步入新時代”,和氣燈中間帶五角星,象征著國徽,兩邊的圖案一邊是人民生活質量逐年上升,一邊是年年有余,代表人民生活富裕;另外,邊緣粘貼的火焰,寓意著堅持依法治國,掃黑除惡,弘揚正氣。
大歇村花燈的樣式和慶祝形式從清、明時期一直沿襲至今,“鬧花燈是大歇村的傳統文化,也叫玩獅子燈,它由獅子燈和花燈兩部分組成,一般老百姓從正月初三到元宵節半個月時間內夜夜出燈。”張道明告訴記者,新時代,在茭白文化旅游節,村民們會玩花燈慶豐收,傳承傳統文化;在研學游中,夜晚舞獅玩燈,豐富游客的夜生活,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閑置農房“活”起來
民宿產業“火起來”9月24日下午,“千里躍進大別山”2024鄂豫皖主流網絡媒體行活動來到岳西縣石關鄉馬畈村。這里的平均海拔超過900 米,夏季平均氣溫 25℃,當地“一宅兩院”特色民宿吸引許多游客來此避暑小住。依托良好的資源環境,馬畈村大力發展民宿經濟,走出了一條民宿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夏季有很多游客前來避暑,冬季時,大別山滑雪樂園也會吸引大批滑雪愛好者。不過,當地的接待能力無法滿足游客需求。經過探索,馬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偉決定在農戶閑置農房上找出路,試點“一宅兩院”特色民宿。
所謂“一宅兩院”特色民宿,就是村集體成立運營公司,租用村民空閑房屋進行改造,形成一戶民宅、兩個院落。“一樓農戶自住,二、三樓發展民宿,農戶與游客住行分隔,互不影響。”劉偉介紹,自2022年6月開工建設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30萬元,同時,配套建設了停車場、道路黑色化及周邊環境提升等附屬工程。
“一期我們改造了3棟民宿,共8套客房,從2022年12月開始對外運營。”劉偉介紹,截至2023年12月的一年間,僅這3棟民宿就實現經營收入37萬元,其中,9萬元的利潤上交馬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時,二期4棟民宿也很受歡迎。“現在,由國有平臺打造的30棟民宿也在建設中,目前已完成了12棟民宿的外立面裝修與內部改造,預計2025年5月能正式投入市場運營。”
據了解,“一宅兩院”民宿是馬畈村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之一。當前,岳西縣正在全力推進“大石關”農文旅融合示范區建設,將努力把“大石關”片區建成“一宅兩院”發源地、運動康養示范區、鄉村振興排頭兵。
沿著馬畈村的鄉村道路向里走,群山間蒼翠掩映、云霧繚繞,鄉村美景如畫。倚靠二祖山,枕臥鷺鷥河,建筑設計獨特的民宿清溪行館引得采訪團成員拍照打卡。這就是馬畈村以山為屏、以水為鄰的“皖西大屋”建筑群落清溪行館。
“今年以來,我們民宿的營業額已經達到100萬元,暑期訂房都要提前預訂,現在國慶假期的房間預定已經超過一半了。”95后青年小儲正在清溪行館的會客廳在線與預訂的顧客對接國慶假期住房事宜。遠有青山,近有良田。屋內景致如畫,屋外詩意盎然。在小儲的帶領下,采訪團成員深入了解了行館的十座院落。
在清溪行館前方為一方水塘,整個村落四周環山,這棟獨立住宅跟周邊的村宅并不相連,它以連續的天井和庭院組成,形成多個居住核心,“我們行館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詩仙李白的詩作,?旨在為客人提供一個靜享山野、?詩意棲居的環境。?民宿的建筑風格體現了皖西大屋的特點,?與贛系建筑相近,?展現了獨特的皖贛片區建筑風格。”小儲告訴記者,行館的負責人李葉龍也是馬畈村村民,2017年他從溫州回鄉,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把原先白瓷磚貼面的兩層舊民宅推翻,歷時近三年,清溪行館落成。這座有10間客房的“皖西大屋”,于2020年6月份正式開門營業,每到冬夏兩季,一房難求。
“清溪行館更注重‘家’的概念,強調家人與客人、主客之間的交流互動。”小儲坦言,“家”的體驗,也就是親情化訴求,更需要保留原生態風貌、原鄉村風情以及鄉村原味,這也是民宿建設運營的初心和理念。
如今,清溪行館已經成為了網紅打卡地。在今年7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2024年“皖美”金牌民宿20強評選結果,岳西縣清溪行館上榜。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徐琪琪 余康生 陳麗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