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秋雨初歇,山間云霧繚繞。站在黃山市黟縣柯村茅山嶺觀景臺,柯村鎮黨委書記汪琦指著通往山下的一條青石板小道告訴記者:“這是剛修好的方志敏走過的紅軍小道,90年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崢嶸歲月。”
一條小道 承載紅色記憶
茅山嶺如同一位忠誠的守護者,屹立在柯村盆地的東側。穿行其間的古道,與始建于隋朝的箬嶺古道相連,曾是當地人走出大山、探尋外界的必經之路,也是當年紅軍進出柯村的主要通道。
1934年夏,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對華北的侵略,同時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五次大規模“圍剿”開始全面進攻。為牽制敵人兵力,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閩浙皖贛歷經了六個多月的浴血奮戰,萬余將士大部分壯烈犧牲。他們“血染東南半壁紅”的壯舉,被譽為“萬里長征第一縷紅飄帶”。
柯村茅山嶺最高處,石壁上刻著巨幅浮雕“萬里長征第一縷紅飄帶”。
1934年8月,在方志敏擔任書記的中共閩浙贛省委領導下,中共太平中心縣委發動了柯村暴動,皖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在此宣告誕生。同年12月,方志敏、劉疇西、劉英、粟裕等紅軍將領率領北上抗日先遣隊,踏著這條古道從木子嶺進駐柯村休整,又從茅山嶺古道輾轉返回江西繼續戰斗。方志敏在柯村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并部署了三項工作:以黃山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進行抗日宣傳;大力發展白區秘密工作。
方志敏同志在柯村的辦公舊址。
柯村鎮木子嶺山坡上,革命烈士紀念碑巍峨聳立,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仿佛歷歷在目,那些年輕戰士的生命在廣袤的山水間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從這條蜿蜒曲折的紅軍小道出發,柯村人民始終堅定不移地跟隨黨的步伐。在那烽火歲月里,柯村鎮域內英勇犧牲的干部群眾多達三百余人,其中71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柯村,這片紅色的土地,記錄著黨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生死與共的動人篇章。
茅山嶺公路旁的石壁上,鐫刻著方志敏“緊握欃槍,任他風暴”的題詞。
如今,茅山嶺公路旁的石壁上,鐫刻著方志敏“緊握欃槍,任他風暴”的題詞及巨幅紅飄帶浮雕,它們無聲地講述著柯村暴動和北上抗日先遣隊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一條小道 寄托共同期盼
歲月流轉,柯村鎮已煥然一新,擁有了柯赤路、柯紅路、柯雷路、柯木路等省縣干道,通往德上高速路口的快車道也已建成,公交車直抵縣城,并與高鐵站和黃山機場實現了無縫對接。曾經見證歷史風云的紅軍小道,在時光的沖刷下漸漸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其具體路徑已鮮為人知。
重新修繕的紅軍小道。
2021年,柯村村榮獲中組部評選的紅色美麗村莊稱號,這成為了柯村加速發展紅色旅游的契機,重修紅軍小道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同期盼。此時,一位回鄉投資創業者張暉,成為推動這一項目進程的關鍵人物。
張暉是黟縣本地人,自幼懷揣走出大山的夢想。他深受外公講述的紅軍故事影響,對這條道路充滿了向往。大學畢業后,他在深圳定居并創業成功,但30多年來心中那份尋找紅軍道的愿望從未熄滅。2020年,張暉重返黟縣,踏上了尋覓紅軍小道的征途。在柯村鎮江溪村的石崗橋邊,村民告訴他附近有個石灰窯,曾是村里的窯廠,傳說是柯村暴動時紅軍的避難處。2021年初,張暉與村里簽訂了協議,租下了這個距離紅軍小道僅500米的窯廠及周邊百余畝山地,命名為“紅柯窯”,并注冊成立了安徽紅柯窯土特產有限公司。
在深入探尋的過程中,張暉不僅厘清了紅軍小道的來龍去脈,還發現了附近的紅軍戰斗遺址。他積極向鎮里提議,將這條紅軍小道和沿線紅色資源串聯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柯村鎮黨委書記汪琦對此深表贊同并滿懷憧憬:“紅軍小道不僅要修繕,更要延伸至更遠的地方,成為鄉村振興的柯村大道!”
恰逢其時,柯村被列為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修繕紅軍小道所需的20萬元資金得以解決。2023年末,修繕工程悄然啟動。2024年9月,張暉提到的木子嶺戰斗遺址、胡門嶺戰斗遺址,以及從柯村村陳家山到木子嶺2.5公里、從江溪村經茅山嶺到胡門村3公里長的紅軍小道,都已提前修整結束。
一條小道 連接致富之路
修繕紅軍小道僅僅是柯村鎮紅色資源開發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柯村鎮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弘揚革命文化”的指示精神,整合資金,相繼建成并對外開放了多個紅色場館,使得“皖南紅色第一村”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持續提升。
村口的紅色小景點。
受制于交通不便,柯村發展步伐曾多年滯后于其他地區。
直到2008年,柯村鎮才迎來了第一家農家樂——柯村一樓。起初,由于客流量稀少而生意清淡。2012年,一位操著江蘇口音的中年住客走進了柯村一樓,他叫劉華建,是當年參與領導柯村暴動的劉毓標的兒子,此次前來柯村,是為了追尋父親在這里留下的戰斗足跡。
劉華建熱愛攝影,他請農家樂老板洪武帶他走紅軍道,欣賞柯村的秀麗風光。在柯村鎮,幾乎每家每戶都與紅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交流中,洪武意外發現,自己的一位親戚當年曾為劉毓標做過飯。兩人越說越親,劉華建一住就是半個月。
農家樂老板洪武幾乎每天早上都到茅山嶺拍云海,以攝影帶火了柯村紅色旅游。
此后,劉華建經常帶著全國各地的攝影界朋友來到柯村采風。柯村的美景通過他們的鏡頭分享出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訪。在劉華建的引導下,洪武開始用鏡頭記錄家鄉之美。如今,洪武已成為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及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
洪武的作品屢屢刊登在各大媒體的平臺上,鎮里抓住這一契機,大打柯村紅色旅游攝影牌,組織各種攝影活動,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興起。洪武的小店生意興隆,今年油菜花節期間日均營收超4000元。
村民吳冬明、吳新民兄弟倆在紅軍小道旁種起了中草藥。
在紅軍小道深處,胡門村的吳冬明、吳新民兄弟正辛勤勞作,清理道路兩旁的亂石雜草。他們深知,這條路的變遷不僅便利了交通,更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在政府扶持下,他們成立了黟縣朝山林業專業合作社,培育了五千余畝中草藥基地,年收入超百萬,同時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吳新民告訴記者:“路還是這個路,但路的兩旁全是寶。路修好了,方便我們農用車運送貨物。游客多了,產品銷售也增長了。”
投資商張暉向村里老人打聽紅軍小道。
張暉一到柯村,就買了一輛電瓶車,跑遍了柯村的山山水水。在尋找紅軍小道的過程中,他與村民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他發現村里的老人不知道如何銷售自己手工制作的優質產品,就教他們如何包裝產品,并將這些山貨擺放在“紅柯窯”的展示貨架上幫助銷售。
據柯村鎮鎮長吳雪穎介紹,2021年以來柯村鎮共接待到村游客15萬余人次,開展紅軍課堂研學游客1萬余人次,2023年集體經濟突破400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萬元,年均同比增長9%。紅色是柯村的底色,現在,還要打造“多彩”柯村,即綠色生態、金色花海、黑色家珍、古色村落……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一條小道 筑牢信仰之基
這條小道,不僅承載著革命先輩的堅定信念,也指引著新時代柯村人的前進方向。
9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柯村學校,校園一樓的小學6年級1班書聲朗朗,孩子們正在朗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
在柯村學校,每個學生都熟悉方志敏的故事和他的文章。孩子們通過閱讀紅色經典、參加紅色講解員培訓等方式,傳承著紅色基因。
柯村學校的教室里窗明幾凈。
記者注意到,在柯村學校小學部和初中部9間教室里,每間教室都有一臺柜式空調,上面還貼著捐贈人單位和姓名。據小學部負責人盛耀軍介紹,前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他看到不少學生的手上都長了嚴重的凍瘡,便用手機拍下來傳給了鎮黨委書記汪琦。在汪琦的號召下,幾位企業家聯合捐贈了9臺空調,使柯村學校成為全部教室都裝空調的學校。今夏高溫天氣持續較長,但柯村學校沒有停一天課。
汪琦說,柯村學校有234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接近一半,還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每當想到這些孩子,他總有種迫切感,要加快發展產業,讓出外打工的家長能早點回來,在家門口就業,使家鄉有人氣,孩子有陪伴。
在柯村紅軍大講堂,汪琦讀著墻上寫著的方志敏的遺言,感慨地說:“方志敏同志堅定的信仰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情就是我們前進的指南針。”
墻壁上書寫著方志敏同志的遺言。
2024年夏末,滿懷鄉親們的期待,返鄉投資創業3年的張暉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路。他出海考察的第一站是坦桑尼亞桑給巴爾,他說:“今年是中坦建交60周年,坦桑尼亞也是新時代中國對非政策的首倡之地,我帶來了柯村的黃精、茶葉等地方特產,希望能打開出口非洲之路。”
展望未來,柯村大道越走越寬。
9月20日中午,記者站在茅山嶺上紅軍小道入口處,近處的青石板路蜿蜒隱入叢林,山腳下的江溪村清晰可見。極目遠眺,柯村盆地中阡陌縱橫的金色田野與星羅棋布的徽州民居交織成美麗的秋日畫卷。
這時,張暉打來視頻電話,視頻中他掩飾不住興奮之情:“昨天與京師非洲咨詢有限公司簽訂了 《中國企業落地非洲及市場開拓合作協議》,以后黃山等地產品就可以通過這條路出口非洲了!”
常常有人在村口方志敏同志的塑像處,與烈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柯村村口,陽光照耀下方志敏的塑像熠熠生輝。汪琦坐在塑像前,對記者感慨道:“我常常在想象中與方志敏同志進行時空對話,也常常問自己,他的遺愿實現了嗎?我們該怎樣更好地造福百姓?”
遠方,茅山嶺的云海中,《可愛的中國》仿佛正在山谷回響:“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
本文視頻 策劃 顧群 韓文 攝制 韓文 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