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總有一些變化在身邊悄然發生——
曾經的荒地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公園;
曾經的廢棄廠房變成了創新的孵化器;
曾經的零散土地整合成了高效的良田……
變化的背后,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通過科學規劃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效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何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注重土地的保護和合理配置,避免浪費和低效使用?
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馬鞍山不僅要面對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更要統籌好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也正是這樣的挑戰,激發了城市的創造力,推動城市不斷前行。
探索實踐的創新之旅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僅僅是對土地資源的重新配置,更是對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要求我們摒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轉而追求更加精細、更加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馬鞍山緊抓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契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以創新驅動引領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首創用地用林融合保障機制——
在和縣經開區投資建設的年產光伏焊帶2萬噸生產項目,是上市公司宇邦新材“走”出蘇州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公司選址馬鞍山,看中的是這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產業鏈布局,但選中的106畝項目地塊,其中有47畝涉及林地,這一度讓企業為項目落地速度捏了一把汗。
按照傳統模式,對于這個項目的規模來說,林地審批大約需要一個半月,建設用地審批需要近一個月,總共加起來至少兩個多月。如今,總投資5億元的年產光伏焊帶2萬噸生產項目從用林用地手續申請到項目建設用地獲批僅用時30天,相較于此前流程縮短了一個多月。
提速,源于馬鞍山今年創新實施用地用林融合保障機制。馬鞍山積極建立供地用林“五個一”工作機制,項目從申報到獲批最快用時19個工作日,通過提前介入項目選址、預審,全面落實節約集約和協同高效要求。
創新開展“五統五促”模式——
地處長江丘陵地帶的馬鞍山,村莊建設用地近50萬畝,約占全市建設用地總量的48%。一直以來,農村土地布局散亂、利用方式粗放、耕種效率低下等難題亟須解決。
馬鞍山創新實施“五統五促”土地綜合整治,統籌村莊規劃,促進小村融大村;統籌水利建設,促進小圩并大圩;統籌環境整治,促進廢塘變活塘;統籌灌區發展,促進彎渠改直渠;統籌林耕發展,促進散林成片林。
為此,馬鞍山探索試點先行,首批選擇了含山縣昭關鎮后圩村、和縣石楊鎮八禁村、烏江鎮周集村等9個試點地區打造典型示范。9個試點地區總面積8.5萬畝,預計新增耕地3705畝。
迭代優化“標準地”配置模式——
“一個地方發展的快慢,取決于營商環境的好壞。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長程來法說。多年經商,程來法走南闖北,他深切地感受到馬鞍山優化營商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四證齊發”,總投資50.8億元、占地約370畝的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鋁基新材料項目實現了拿地即開工。
而這樣的馬鞍山速度,在這座城市屢見不鮮。占地28.26畝的鄭蒲港新區碳纖維設備生產項目工業用地實現“成交即交地”;占地95畝的花山區天盛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實現“四證齊發”……一個個項目在馬鞍山落地生根,一座座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近年來,馬鞍山不斷迭代優化“標準地”配置模式,積極推行“用地清單制+四證齊發”,著力提升產業項目容積率,將新出讓工業項目容積率下限提高至1.2,標準化廠房、高標準廠房、科研用地容積率下限分別提高至1.5、2.0和2.5。
激發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內生動力——
安徽省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以來,馬鞍山以城鄉高水平規劃為引領,著力強化土地資源的統籌管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各縣區、園區積極響應,多措并舉,在提高用地效率、促進產業轉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當涂縣推行“用地清單制+四證齊發”,實現拿地即開工;博望區建設小微產業園,實現“退散進集”;馬鞍山經開區和慈湖高新區實行“退二優二”;鄭蒲港新區推進高標準廠房建設;和縣探索閑置土地有償收回;含山盤活農村閑置土地……“一地一品”,因地制宜,創新舉措。
改革創新,成效顯著。馬鞍山市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博望區、當涂縣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接連獲國務院表彰,入選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
發展藍圖的擘畫之筆
在馬鞍山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中,我們見證了一場關于土地資源的華麗蛻變。
這場改革,不僅僅是對土地的重新規劃與利用,更是對未來發展潛力的一次深思熟慮的擘畫。
推進三項規劃功能提升——
馬鞍山將進一步提升優化布局功能,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提升設計品質功能,優化城市體檢指標體系,精準查找城市功能短板、品質弱項。提升復合利用功能,深化公共服務綜合規劃和市政綜合規劃等專項規劃編制,引導土地復合利用,推動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面積逐步下降。
推進三項產業承載能力提升——
馬鞍山將持續釋放存量土地承載能力,引導招引項目優先使用存量土地,存量供地占比逐年提升。釋放向上承載能力,提升產業項目準入容積率,確保開發園區投資建設的高標準廠房項目容積率不低于1.5,今年新增工業用地容積率提升10%。釋放地下承載能力,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公共配套項目,鼓勵開發地下空間。
提高土地資源要素保障能力——
重點圍繞土地市場開發、規則制定和動態監管,提高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化程度。推深做實標準地改革,拓展“標準地”用地類型和適用區域,建立產業項目全過程監管評價工作機制。實施差異化配置政策,探索新招引項目建設用地申用評價體系,從源頭推動項目節地。嚴格實施產業項目監管合同與土地出讓合同“雙合同”監管,全過程推動項目高質量實施。推動單位GDP使用建設用地面積下降。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彭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