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事關生態修復,事關可持續發展。2019年7月,馬鞍山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被全國推廣,“十年禁漁”一馬當先。
當前,長江禁漁正處于“三年強基礎、頂得住”向“十年練內功、穩得住”轉段推進的關鍵節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強調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對此,我市苦練“內功”,持續推進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鞏固提升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水平、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以“十年禁漁”讓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澤人民。
上岸漁民穩得住、能致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019年,馬鞍山以薛家洼攻堅戰為突破口,僅用80天就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面退捕禁捕,2984戶漁民全部上岸、5651艘各類漁船全部拆解,一出手,就閃耀于“江湖”。
這當中,漁民上岸、轉業轉產,可謂是難中之難的“硬骨頭”,關系著長江禁捕退捕的成敗。馬鞍山又該如何突破瓶頸、找到出路?
漁民上岸有房住、有工作、有社保、有學上、心情舒暢,馬鞍山創新使出了“四有一暢”工作法。
出臺《馬鞍山市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政策實施細則》,明確規范漁船拆解補償、轉產漁民社會保障、住房保障、醫療保障等各種保障政策及各類補貼,健全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政策體系;出臺《退捕漁民“捕轉養”工作推進實施方案》《護漁員聘用管理實施方案》,立足漁民親水愛水等特點,開展技能培訓、開發公益性崗位等,以導入產業和轉換身份幫扶等方式,讓漁民有生計;建立“1+2”結對幫扶漁民聯系工作制度,定期走訪入戶,落實就業幫扶和社保兜底政策,協調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做到應幫盡幫、應保盡保、應就盡就……
如今,當涂縣漁業資源保護協會協助巡護隊40余名退捕漁民守護著長江當涂段、運糧河、姑溪河等150多公里河段。56歲的程友清捧回“全國最美長江協助巡護員”的稱號,他說:“守護長江,我們責無旁貸。”
博望區丹陽鎮小花津社區的退捕漁民蔡小花在自己的水產養殖基地里忙得不亦樂乎。經過專家指導、技能培訓,他在養螃蟹、小龍蝦的路上愈發得心應手。他說:“2023年,我們養殖收入有40多萬元。”
目前,馬鞍山退捕漁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轉產就業率等指標均保持100%,4618名需轉產安置漁民全部實現轉產就業,“捕轉養”項目帶動376戶退捕漁民戶均增收8萬元以上……上岸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十年禁漁”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禁漁執法管得住、管得好
“十年禁漁”是一場持久戰,要想行穩致遠、久久為功,還需著力固本培元、強筋壯骨,做到初始即嚴、源頭規范。自長江禁捕以來,深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和漁政執法改革,加快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聯動協作、三“防”并重、管罰并舉、宣傳引導,馬鞍山是關關突破、招招有力。
聯動協作——
在馬鞍山,縱向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禁捕退捕工作體系,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組織全市306名護漁員對禁捕水域實行全覆蓋、無死角監管;橫向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海事、水利等多部門協同作戰機制,“水上打、陸上管、市場查”。
出馬鞍山,與南京、鎮江協同立法保護長江江豚,依托長江保護執法聯盟和寧馬滁聯管共治機制,強化與南京、蕪湖、滁州等地定期開展交界水域巡查、執法信息共享、案件線索移送,實現跨區域聯管共治。
三“防”并重——
長江禁捕需要嚴格執法,同樣也成就了禁捕執法改革。馬鞍山創新實施“五大練兵”和“十項行動”機制,執法力量握指成拳,執法隊伍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率先完成長江流域重點水域視頻監控全覆蓋,成立漁政信息、船艇維修、無人機執法等技術應用攻關小組,實施漁政信息化“擴面提標”工程,建設市、縣漁政執法基地(躉船)3座,建成漁政信息化中心7個,更新多套裝備。
目前,漁政“一平臺兩系統”(智慧漁政執法平臺、鄉鎮護漁員管理系統和禁捕水域船舶管理系統)主體項目建設已完成,預計于年底前和省平臺完成數據對接、投入使用,實現“人防+技防+智防”的有機結合。
管罰并舉——
持續開展“暗訪+督查”“人防+技防”“專業隊伍+社會共治”“水上巡防+岸上整治”等“四個結合”禁漁監管機制,漁政執法機構與水上公安、禁漁區派出所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2020年以來,打擊非法捕撈和銷售刀鱭、漁政亮劍、春季護漁區域會戰、“三無”船舶整治等專項執法行動一場接一場,全市共查處非法捕撈銷售案件1653起,查獲沒收漁獲物2989.3千克,取締“三無”船舶178艘。
馬鞍山還建立長江生態法庭和駐長江檢察室,實現了漁政執法與法院審判、檢察監督的有效銜接,創新采取替代性修復判決方式,以環境損害人增殖放流的形式,開啟長江生態保護新模式。
宣傳引導——
進校園、進村子、進市場、進餐館,發短信、設標牌、亮字幕,“廣泛撒網”,擴大宣傳覆蓋面;向返鄉農民工、禁捕區域周邊村民、商貨船船主船員等,宣講禁漁政策,“精準滴灌”,簽署《禁漁承諾書》;堅持以案釋法,生動講解案例,宣講《長江保護法》等政策法規……“十年禁漁”“保護長江”的共識正在馬鞍山大地凝聚。
魚翔淺底江豚躍、人亦歡
春潮迷霧出刀魚。曾經,骨軟如綿、肉質豐腴、體表白亮的“江刀”,是開春后長江送給馬鞍山人的第一份大禮。但從“密密麻麻”到一網幾“小刀”,再到天價“江刀”,折射出“江刀”數量銳減的現實。
如今,“江刀”絕跡于市場,是否回歸于長江?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江馬鞍山段漁業資源恢復明顯,魚類規模、資源密度分別是禁漁前的1.5倍和2倍,長江刀魚種群已恢復至禁漁前的4倍。
如果說,人們對“刀魚”的回歸沒有什么概念,但作為“食客”,長江江豚肯定感受得到。
“現在在長江里看到江豚,不是那么稀奇了。”當涂縣護漁員劉素榮感嘆。作為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頂端的存在,江豚是長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十年禁漁”后,口糧增多,科考監測報告顯示,2022年馬鞍山市江段共發現江豚48頭次。
放眼長江,波光粼粼,清江清湖,這是禁漁后的壯美景象。烏江流域增加了25種魚類,多年未見的鳤魚開始啃食江邊蘆葦,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中華鱘現身博望運糧河……沙鷗翔集,魚兒暢游,長江回報給我們的是不斷的驚喜。
但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僅從“無魚”恢復到“較差”等級,中華鱘等旗艦物種仍處于極度瀕危狀況,距離“恢復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這個長江“十年禁漁”終極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持續深化非法捕撈和市場銷售非法漁獲物專項打擊整治,深化跨區域聯合執法,加快推進“一平臺兩系統”建設使用,幫助退捕漁民就業致富,科學增殖放流……我市將始終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一以貫之抓好各項工作落實,讓更多“水清岸綠、魚躍鳥飛”的美景出現在長江沿線。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關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