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陶有祥,市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唐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沈長結圍繞“聚焦城鄉建設高顏值,打造城鄉美的‘白菜心’”進行專題發布。
以“和美”為筆,繪就鄉村幸福底色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統籌推進鄉村發展、建設、治理,著力打造徽風皖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美在村貌添新顏。我市堅持抓精品村示范引領、中心村持續建設、村莊清潔全域整治,成功申報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20個,建成省級中心村197個,在建省級中心村46個,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
美在生活更宜居。我市著力推進鄉村公共服務普惠供給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供水、電網、公路等建設,全面提升農村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能力,建成標準化農村老年食堂85個。
美在善治促和諧。我市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建立群眾“家庭自治+社會共治”積分管理模式,設立首批68個村級“志愿服務”超市,塘南鎮興永村、大隴鎮塘橋村被評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美在人才更集聚。我市大力培訓農業生產經營、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農業農村科技“五類人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家庭農場發展到3478家,農民合作社穩定在2000家左右,全市科技特派員總數達383名。
美在文化更興盛。我市堅持塑形、鑄魂兩手抓,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移風易俗,豐富鄉村公共文化生活,讓村民的口袋和腦袋都富起來。2023年,我市開展文明實踐活動3萬余場,舉辦“四季村晚”42場、“送戲進萬村”演出416場,受益群眾7.2萬余人次。
“四好農村路”,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路通百業興,路暢民共富。近年來,我市加快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四好農村路”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
高標準筑就農村交通新骨架。我市持續優化農村公路網絡布局,加快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截至2023年底,我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6893公里,路網密度達17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實現鄉鎮通三級及以上公路比例達100%,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雙車道達68.4%,農村地區等級公路比例達100%。
精細化管理守護路域環境。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四好農村路”綜合管理平臺,農村公路管養走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形成市級總牽頭,縣、鄉、村分級負責,鄉村道路專管員協助,覆蓋全市農村公路的“1+4”管理架構,三級路長共治,確保條條道路有人管、有人查。
常態化養護煥發鄉村新面貌。我市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路長制”APP等技術設備,實現發現問題及時上傳、精準定位、快速處置。實施農村公路沿線、重要節點路域環境提升工程,全市農村公路列養率和覆蓋率均達100%,優良路率達87.37%。
多元化服務激活鄉村經濟活力。我市持續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加快實施“一村一站”工程,三縣縣級共配中心已實現全部掛牌運行,已建成運行客貨郵融合線路6條,今年計劃穩定運行260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點。
目前,我市成功創建安徽省“四好農村路”示范市、國家級示范縣2個(和縣、當涂縣)、省級示范縣區5個(和縣、當涂縣、含山縣、雨山區、博望區),全市13條公路被評為省級農村公路品質示范路。
增進民生福祉,打造宜居宜業品質之城
四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推進城市更新,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城鄉面貌持續改善,城市品質穩步提升。
兜牢住房保障底線,打造宜居秀美“新家園”。我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2020年以來,全市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2萬余套、老舊小區346個,花山區珍珠園社區成為國家首批完整社區建設試點。
建設海綿城市,推動韌性和安全能力“雙提升”。我市結合濱江、多雨、工礦城市特色,按照“上山修水、入城理水、進廠治水、下江護水”的思路,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市累計完成165個海綿城市示范項目建設,建成海綿城市達標面積49.64平方公里,占建成區面積的47.5%。
堅持“長制久清”,繪就城市碧水生態“新畫卷”。我市持續開展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35條城市黑臭水體達到住建部“長制久清”工作目標,全市雨污分流工作基本完成,市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提升至37萬噸/日,在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污水提質增效目標考核中連續4年位列全省第一。
增進民生福祉,聚力城市承載力“再增強”。我市有序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四合一”計劃,寧馬城際鐵路、巢馬城際鐵路項目緊抓工期節點、強化建設投入,對外交通加快構建;重陽路、匯秀路等道路新近建成通車,華山路、廬山路等加快建設,城區路網不斷完善;秀山醫院二期、市體育學校等項目相繼落成使用,陽湖小學、陽湖公園及水系整治等重點片區開發建設項目高標準推進,城市功能持續提升。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葉軍 李淦 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