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7月26日電(李東標 趙懷勇)在眾人的圍觀中,一只只山羊被羊主人帶到賽場,噴上參賽號碼,待到主人松開繩索的那一刻,它們便向對方發起進攻……近日,在安徽省臨泉縣,一場精彩的“斗羊”大賽拉開了當地山羊美食文化節的序幕。
臨泉是傳統農業大縣、全國糧食主產區,養殖白山羊的歷史悠久。近年來,當地積極做好“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努力打造集山羊養殖、加工、美食、文旅等于一體的產業鏈條,讓白山羊真正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羊”。
“斗羊”民俗文化趣味濃
夏日的臨泉,盡管熱浪逼人,但是絲毫阻擋不了“斗羊”愛好者的熱情。一大早,在臨泉縣瓦店鎮,來自當地和鄰近縣市的羊主人帶著自己的“愛將”前來一決高下。
“臨泉‘斗羊’比賽主要選取精神飽滿、體格健壯、生性好斗的成年公羊參加,通過多輪比賽,評出優秀者予以獎勵,既鼓勵山羊養殖戶的養殖熱情,也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臨泉縣山羊協會秘書長馬建說。

作為臨泉縣的一項民間傳統娛樂活動,“斗羊”習俗由來已久,當地舉辦“斗羊”比賽有近百年歷史,鄉土氣息濃郁。
2013年,“瓦店斗羊”被列入第三批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在當地,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都會舉行“斗羊”比賽,其角斗場面驚險激烈、扣人心弦。
“今年的‘斗羊’比賽共有來自周邊縣市及河南省的143只羊參賽,最重的一只160多斤,無論是參賽數量、參賽規模、受群眾歡迎程度都遠超以往。”馬建介紹。
除了“斗羊”比賽,臨泉縣還舉辦嗩吶比賽、書畫藝術展、雜技專場演出、“羊”名天下音樂節等,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賞。
山羊美食撬動“舌尖經濟”
三伏天吃羊肉、喝羊湯,是臨泉人的“伏天儀式感”。在當地,有這樣一個順口溜:“到了六月六,不忘吃羊肉;喝上一口羊肉湯,到老不會去藥房。”
在瓦店鎮山羊美食文化節活動現場,一排排口徑碩大的鐵鍋整齊排列,店主人清水下鍋、劈柴生火,待水溫熱后放入洗凈的羊肉、羊骨,大火燉煮,一鍋熱氣騰騰的新鮮羊肉湯濃香四溢。湯濃、味鮮、肉嫩、營養豐富,引得人們爭相品嘗。

在山羊美食文化節上,許氏烤全羊第五代傳承人許連學一邊忙著烤制全羊,一邊指揮工作人員刷料、上架。
“這幾天客戶定得多,早上六點就開始忙了,一只羊得烤3至4個小時,不能生、也不能糊,要外焦里嫩、香酥可口。”許連學說,“烤全羊得有耐心,均勻翻轉,勤刷料,雖然烤制設備現在更新了,但我們對客戶的服務品質一點都不能打折扣。”
經過許連學的精心烤制,一只只選料精、味道鮮、口感嫩的烤全羊便上了食客餐桌,引得不少食客連連稱贊。
山羊產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臨泉縣地處皖豫邊界,養殖山羊歷史悠久,可飼用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獨特的資源優勢讓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原牧場”。2023年,臨泉縣羊存欄45.73萬只,出欄84.29萬只。
近年來,臨泉縣積極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充分開發臨泉白山羊品種資源,積極開展“皖臨白山羊”新品種培育工作。目前,全縣共有“皖臨白山羊”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場6家,“皖臨白山羊”核心種群數量突破1萬只。

除了品種培育外,臨泉縣還下大力氣開展政策扶持,“真金白銀”發展“皖臨白山羊”產業:支持繁育基地建設,每場每年最高獎補100萬元;支持養殖場標準化示范創建,對新創建為國家、省、市級規模的畜禽養殖示范場生產主體,分別一次性獎補20萬元、15萬元、5萬元;對當年取得省級及以上資質并正常開展保種工作的“皖臨白山羊”保種場,每個保種場一次性獎補30萬元。
此外,臨泉縣還積極開展政、產、學、研、用合作,與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不遺余力推行縣域畜禽養殖糞污全利用、縣域利用全覆蓋、復合利用全循環的“三全”模式,全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5%以上,帶動秸稈轉化年增收2億元以上。
鄉村振興路上,白山羊逐漸成為帶領當地群眾致富的“領頭羊”。為了推動白山羊產業發展壯大,臨泉縣提出,到2027年,“皖臨白山羊”種群將達5萬只以上,臨泉白山羊群體達20萬只以上,全縣肉羊飼養量達到200萬只以上,年出欄商品肉羊120萬只,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帶動農民增收3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