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富得流油”的全產業鏈
當涂縣黃池鎮這樣做強油菜產業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鄭心如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產業振興,如何放大傳統種植業產業價值?近年來,當涂縣黃池鎮打造油菜全產業鏈,致力于種植增產、觀賞增收、加工增效,實現了三次產業完美融合,一株油菜成就了一條“富得流油”的全產業鏈。
菜籽油升級升值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當涂縣黃池鎮,空氣中飄著濃郁的菜籽油香。
“7D壓榨菜籽油不僅能催生出濃香,而且安全、營養、色香味形俱佳,安全衛生指標優于國家標準,質量優于國家三級壓榨菜籽油標準。”在位于黃池鎮長福村的馬鞍山天順農業科技公司,年輕的總經理汪俊說,壓榨技術升級還帶來了菜籽油的升值,7D壓榨菜籽油與普通菜籽油相比,溢價率約50%。
面前的這套7D菜籽油加工生產線,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制,價值200余萬元。所謂7D,其實是指7道獨創工藝技術,新鮮的油菜籽倒入榨油設備后,經過精選、調質生香、低溫壓榨和精煉等工序后,變成色澤清亮的菜籽油。和其他壓榨菜籽油的工藝不同,7D壓榨菜籽油的生產全程都沒有任何化學添加,也沒有三廢排放,絕對綠色環保。不僅如此,7D新工藝和傳統榨油工藝相比,工序也減少了50%以上,能耗降低了20%以上,生產成本更是減少了30%以上,產出的功能型菜籽油不僅安全營養,總酚、維生素E等伴隨物質的保留率也達到85%以上。
憑著這套技術,天順農業的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獲評馬鞍山十佳名優農產品、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交易會產品金獎。去年,企業7D壓榨菜籽油產量466.2噸,產值達到1398.6萬元。今年,產量產值可望實現兩位數增長。
“龍頭”加工企業的崛起,牽動了油菜種植業的發展。天順農業牽頭組建了縣健康食用油協會和產業化聯合體,建立穩定可靠的油菜籽原料生產基地,實行統一品種、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單收單儲單加工的產加銷經營模式,公司在市場價基礎上加價5%-10%收購,確保訂單履約,基地農戶增收。據黃池鎮農業辦工作人員介紹,今年全鎮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油菜單產水平達到220千克以上,油菜畝產比全縣平均水平高10%。
腌菜薹暢銷全國
一口口一人高的大缸內,腌制的油菜薹正默默地積攢著鮮味。
“一口大號缸裝滿就是一噸。”在位于黃池鎮雙溝村的馬鞍山快樂青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芷偉告訴記者,今年的腌菜薹加工產能由去年的30多萬公斤提高到45萬公斤,增幅40%。
芷偉是土生土長的雙溝人,大學畢業后回鄉創辦了馬鞍山快樂青年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租賃原村小場地、房屋,用于油菜薹加工。幾年來,“快樂青年”油菜薹已成為網紅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這就叫‘菜油兩用’,只要掐菜薹時掌握適度,還能收獲油菜籽。”鎮農技人員說,近年來,為提高油菜種植的附加值,該鎮立足市場,做精“菜油”兩用,示范推廣種植“菜油”兩用新品種。
“菜油兩用”,農民的收入又多出一塊。“以前我家一畝地用來收菜籽,三百斤只賣九百元,現在僅賣油菜薹,就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雙溝村村民鄒德福說道。
根根油菜薹,帶來油菜產業新變革。今年,快樂青年通過“村企合作”,擴大雙溝現有廠房,新建長福分廠,擴大收購范圍,提高生產效率。廠房投產后,提供本地就業崗位10個,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與此同時,可帶動雙溝村、長福村年集體經濟收益增長不低于9.5萬元。
鄉村游風生水起
生態農家樂生意紅火,水鄉民宿加緊建設。今年以來,戚橋村引入村級集體經濟合伙人新機制,一口氣辦起了兩個鄉村游項目,看中的就是周邊少有的油菜花海。
也是看中了成片的油菜花資源,今年,天順農業就在長福村1200畝油菜基地里辦起了油菜花節,南京、蕪湖、馬鞍山、宣城等地的游客紛紛趕來,一睹金黃色的陸上海洋。
漁河村村民李治斌創辦的徽農糧油專業合作社也多次發起舉辦過油菜花節,頗為受益。目前合作社社員430人,核心會員50人,企業固定職工24人,擁有固定資產662萬元。合作社先后建立農機化作業服務隊、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隊和放心農資供應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了糧油種植以及水產養殖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
“今年收購油菜籽20萬公斤,可產出濃香菜籽油近7萬公斤,供不應求。”李治斌說,目前,合作社全年糧油加工能力增加到8500噸,年銷售糧食500噸、優質小龍蝦200余噸,帶動種植養殖戶戶均增收3800元。
近年來,黃池鎮以油菜花節為抓手,聚焦農旅融合,以花為媒、以節會友、以游惠農,形成產加銷一體化、一二三產融合的油菜全產業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