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廣場建起來了,每天來休閑娛樂的人多了,可是垃圾也多了起來。”“我們村建設得非常漂亮,后續管理也要跟上。”……在當涂縣大隴鎮孫趙村議事亭里,村干部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鄉村治理獻計獻策。
議事亭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亭子,村民們都喜歡來這里坐坐,是個聽民意、察民情的好地方,不僅可以了解村民關注的問題,還可以征集基層治理“金點子”,讓群眾的事自己說了算,大家的事共同商量著辦。
“我們會將群眾關心關切的熱點問題及時提交‘小亭議事’黨群議事會審議,按照‘收集問題—解決問題—執行反饋—事后回訪’4個步驟,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孫趙村黨總支書記孫雪峰表示。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治理為動力,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雨山區聚焦物業管理實施“三方議事”“紅色議事”、博望區推行協商共治“五五議事法”……本著實用、會用、好用的原則,我市推動城鄉社區民主協商規范化建設,持續發展基層民主,暢通民主渠道,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充分利用黨員活動室、居民議事廳、文化長廊等平臺,建立社區協商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積極探索建立主體多元、過程開放、協商有序、居民滿意的社區協商共治機制。印發城鄉社區協商基本規范等相關文件,制定村級民主議事制度、民主評議制度等,統一社區協商工作標準和流程。打造141個議事協商示范點,進一步優化規范基層議事協商流程,提升我市城鄉社區治理水平,涌現出“民情議事廳”“老徐工作室”“民情驛站”“荷塘夜話”“社區微腦”等一批優秀城鄉社區協商案例,擦亮叫響“馬上就議、馬上就辦、馬上辦好”基層治理品牌。
基層減負“出實招”,探索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我市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按標配備社區工作者。推行“全科社工”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將社區工作者從“專崗專能”轉變為“全科全能”,提升服務效能。編制《村(社區)依法履職工作事項指導清單》等5個清單,完善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今年以來,我市清理目錄范圍外的標識標牌1602塊,清理不應由村(社區)出具證明事項60項。結合“雙報到雙報告雙評議”工作,推進“小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今年以來市直、駐馬單位共解決小區實際問題543個,市縣兩級2.2萬名黨員主動到居住小區報到,實現基層治理“有呼必應”。搭建居民議事平臺130多個,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壯大志愿者隊伍。
我市推行“12345”物業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法,通過構建一套矛盾化解機制,最大限度整合各方力量,實現資源、信息共享,預防和化解物業矛盾糾紛。暢通兩種矛盾收集渠道,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和市“民聲呼應中心”指揮中樞,形成“信息匯集—轉辦交辦—反饋回訪—資料歸檔”的運行閉環。通過厘清三類矛盾糾紛問題,做到大部分一般問題在小區、社區就地化解,小部分復雜問題在街道重點化解,少數疑難問題由區相關部門合力化解。通過設置四級矛盾調處架構,在小區、社區、街道和區分別設立物業矛盾調處工作點、工作室、工作站和調處中心,切實提升矛盾糾紛調處化解質效。用好五支調處隊伍,充分發揮專兼職人民調解員、物業行業人才、律師、心理咨詢師和黨員志愿者的優勢,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