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急救”,高效守護群眾健康安全
我市不斷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水平
急,在轉瞬之間;救,在生死邊緣。
“在安全的前提下,快一點,再快一點轉運患者,是我們急救人職責所在?!比涨?,市緊急救援中心主任徐輔忠告訴記者,在實際工作中,不是每一個呼叫者都能告知自己的準確位置,比如急危重癥、高速車禍、外地游客、殘障人士、意識不清者等,導致120中心無法得知具體施救地點,延誤了最佳救援時機。
“群眾的需求就是改革創新的方向,建立‘醫患定位系統’勢在必行。”徐輔忠表示,要讓呼叫者報警的同時,120中心、出診救護車能獲取患者的準確位置以及行車途中的實時距離,引導救護力量準確到達。
經過多方調研,“醫患定位系統”平臺搭建于今年初被提上日程。6月,市緊急救援中心搭載定位功能的“馬上急救”微信小程序上線試運行。使用者在微信小程序里搜“馬上急救”,點進去就能看到“一鍵呼救”“視頻呼救”“聽障人士呼救”3個功能按鍵。
這款小程序剛上線,就為一位外地報警人提供了精準定位?!霸诟咚偕铣隽塑嚨?,安全氣囊全打開了?!?月18日10時52分,市120指揮調度大廳調度員陳亞婕接到呼救電話,報警人稱只知道在滬武高速上,但不知道具體位置。
如果在以前,呼叫者不能告知確切位置,陳亞婕會耗費很長時間引導呼叫者告知所在位置。但有了“馬上急救”微信小程序后,陳亞婕通過電話引導報警人使用微信小程序,迅速定位其準確位置,通過調度指揮平臺指派當涂縣人民醫院急救分站和市120直屬一分站各派一輛救護車前往現場。
“這次調度,前后花了不到兩分鐘,為需要轉運的患者節省了大量時間。”徐輔忠說,群眾的需求就是推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創新的切入點。
據介紹,市緊急救援中心搭建的“智慧急救”指揮平臺,可滿足60路通話不占線,可為各類急救病人提供合理的調度、轉送、交接方案。打造“聽障人士120無障礙呼救平臺”,利用互聯網AI智能語音文字轉譯技術及精準定位能力,有效解決我市聽力言語障礙人士無法獨立呼叫120難題,以“無聲守護”打通特殊人群的“生命救援通道”。
立足創新,市緊急救援中心圍繞“急”字,做好“創新”文章——
啟用長江流域安徽段首個水上急救站,為全國急救體系提供了水陸救援的“馬鞍山樣板”。自啟用以來,該急救站共處置各類相關醫療救援6起。
作為長三角地區地級市首部院前醫療急救地方性法規,《馬鞍山市院前醫療急救條例》于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切實解決管理服務、法律責任、體系建設、保障機制等方面的難點、痛點、堵點。
打造“3個1分鐘”急救服務品牌,即1分鐘內完成呼救受理和救護車調派、1分鐘內登上救護車和發動救護車、1分鐘內聯系呼救患者和指導救護,有效提高響應速度,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全市120電話呼救3秒鐘接聽率100%、急救呼救滿足率100%。
通過開展AED規范化應用培訓和常態化宣傳普及,增強群眾自救互救理念,掌握基本救護技能,年培訓80余場次,累計培訓群眾2.36萬余人,有效縮短急救“黃金時間”,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