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一大早,護漁員張周華就和同事開始巡江。“一趟大概需要一個小時,一天來回四趟。”張周華說。
張周華還有另一個身份——上岸漁民。2019年5月20日,張周華一家響應“十年禁漁”號召,退捕上岸,從此告別了“水上漂”的日子。“那時候,心里沒底。除了捕魚,我啥也不會,就擔心上岸后一家人該怎么生活。”張周華回憶道。
正當他一籌莫展之際,好消息接踵而至。在“四有一暢”政策的幫扶下,張周華一家領了補助款,辦理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住進了安置的新房。張周華還成為了一名護漁員。
“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護漁員。”張周華說,上岸后,自己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了,“每個月還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穩定多了。”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從依賴長江到保護長江,上岸漁民的轉變,正是“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在馬鞍山深入人心的生動寫照。
時間回溯到2019年,我市在全國率先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全面完成退捕轉產任務,形成“四有一暢”工作經驗,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十年禁漁”絕非一朝一夕,而需久久為功。
為了形成聯防聯控的強大合力,馬鞍山與毗鄰城市緊密協作,共同從“休養生息”奔向“生生不息”。
與蕪湖市、南京市等地定期開展交界水域巡查、執法信息共享、案件線索移送;與南京市、鎮江市共同制定《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將每年的10月24日定為長江江豚保護宣傳日……馬鞍山不斷打破部門和地域壁壘,以法治力量護航長江流域生態安全。
數據是成績的最好佐證。我市長江禁捕執法規范化體系建設以來,長江馬鞍山段漁業資源恢復明顯,魚類規模、資源密度分別是禁漁前的1.5倍和2倍,特別是江豚等珍稀魚類頻現長江馬鞍山段。
如今,俯瞰長江,東岸薛家洼生態園、楊樹林、濱江文化公園,西岸零點公園、和州之心、浮沙圩濕地……短短數年間,一個個“濱江生態客廳”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成為市民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今年8月19日,將是首個“馬鞍山長江保護日”。這一天不僅是馬鞍山對長江母親河的深情致敬,更是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莊重宣言。
(記者 任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