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施工。永久性保護大棚形似桅桿形狀,承重基礎落于非重要遺址點,最大限度減少對遺址基坑的干擾和破壞。目前主體結構工程等建設已進入尾聲,預計年底竣工,2025年5月向社會公眾開放。

柳孜運河遺址,屬于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故道遺址。1999年、2012年該遺址經過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唐宋時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橋墩、道路等重要遺跡,出土9艘木質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錨、銅錢等重要文物,填補了運河考古的多項空白。其中,石筑橋墩是我國大運河建筑遺址的首次發現,在運河內發現如此多沉船尚屬首次,大量隋唐宋時期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尤為珍貴。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遺產,濉溪縣2023年啟動了項目建設,總投資1.35億元,用地面積27654.4平方米,建筑面積5575.2平方米。”淮北市濉溪縣文物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許仲秋介紹,項目外觀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與周邊環境合為一體,輕質、高強度的材料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土質的影響,建成后將成為皖北地區的地標式建筑。
據悉,未來柳孜運河遺址將建游客接待中心、研學中心等相關設施,在加速運河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同時,進一步讓運河文化煥發新生。


目前, 柳孜運河遺址在保護發展中形成一條集“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為一體的“大運河文化景觀帶”。2018年5月,中國大運河柳孜文化園開園,在保證遺址不受破壞的基礎上,建成集生態園林、采摘、水上樂園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區。荷塘月色、百善老街等系列運河主題旅游景區相繼落成,推動了當地旅游業整體高質量發展。(文/圖 劉旭東)
[編輯:
吳曲波 審核:戎小平 審簽:王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