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里賽龍舟岸上“煙火氣”
——當涂縣第十二屆龍舟錦標賽暨首屆龍蝦啤酒季觀察
當涂縣第十二屆龍舟錦標賽決賽現場。
6月21日上午,當涂縣第十二屆龍舟錦標賽決賽在千年護城河上擂響戰鼓。自6月20日開賽以來,來自當涂縣各鄉鎮的10支代表隊在護城河上奮楫爭先,上演一場又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比拼。
河上,起源于民間、扎根于百姓的傳統賽事,深受市民喜愛。岸邊,“文旅+美食”“體育+消費”的消費場景,更讓市民享受到互動式沉浸式體驗。
6月16日至6月19日,當涂縣首屆龍蝦啤酒季在龍舟文化廣場舉行。此次活動共入駐商戶18家,吸引群眾6萬人次,拉動夜間經濟消費20余萬元。
當龍舟與龍蝦相遇,文體旅消費融合的“大餐”變得豐盛而美味。
賽龍舟代代傳承的文化魅力
在當涂縣第十二屆龍舟錦標賽決賽現場,比賽還未開始,護城河兩岸早已擠滿了前來觀賽的市民和游客,大家早早搶占了觀賽的絕佳位置。上午9時,隨著一聲令下,決賽正式開始。龍舟劃手們號聲陣陣,奮楫向前,一艘艘龍舟似出水蛟龍。岸邊的觀眾振臂歡呼,為參賽隊伍加油鼓勁。
“每次觀看賽龍舟,都能感受到奮勇向前、永不放棄的精神。”市民方秀花說出了賽龍舟在當涂縣備受歡迎的緣由。當地文史研究者告訴記者,當涂賽龍舟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2022年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截至目前,該縣已連續舉辦12屆龍舟錦標賽、2屆南京都市圈邀請賽。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每年賽龍舟正式比賽前的一個月,當涂縣處處可見唐詩里描繪的場景,那是各支龍舟隊在訓練。娛樂性、競技性、地域性以及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屬性,賦予了賽龍舟代代傳承的文化魅力。
“人生就像賽龍舟,不進則退。”姑孰鎮代表隊在決賽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56歲的舵手吳小寶一臉燦爛。吳小寶是上岸漁民,當初上岸時曾一度迷惘,通過技能培訓,掌握了新技能,如今在一家物流企業上班,月收入6000元,還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廉租房,徹底告別了居無定所“水上漂”的日子。
當涂世世代代環水而居、靠水而生、依水而存,不少龍舟劃手就是養殖能手。獲得第二名的大隴鎮代表隊鼓手汪業濤,承包了100畝水面養龍蝦、河蟹,年收入30萬左右。獲得第三名的石橋鎮代表隊26名隊員中,有22人從事龍蝦、河蟹養殖。姑孰鎮龍舟隊隊員楊磊表示,要把“龍舟精神”帶到生產和生活中去,帶動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比賽還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來自南京的游客王奕朵說,賽龍舟是我國傳統文化活動,在當涂千年護城河中賽龍舟,本身就是一種傳承。
文體旅消費融合的新嘗試
在今年龍舟錦標賽開賽前4天,每到傍晚,當涂首屆龍蝦啤酒季準時開場。在燈光璀璨的護城河畔,吹著河風,喝著啤酒,擼著燒烤,聽著歌手傾情演唱,真人NPC化身“詩仙李白”現場對詩,還可以在“中高考打卡祈福框”“龍舟美陳”等特色打卡區拍照留念。
“這既是給龍舟錦標賽預熱,更是打造‘文旅+美食’‘體育+消費’消費場景的嘗試。”當涂縣文旅體局負責人說,當下,文體旅與經濟、社會相互交融,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彰顯城市建設的文化內涵以避免“千城一面”?那就是把厚重的歷史文化轉化為城市優良品質的內涵,擦亮賽龍舟這張活名片就是一種選擇。
“文旅+美食”“體育+消費”的文體旅融合發展要走市場化路子,當涂首屆龍蝦啤酒季完全交給市場運營。“考慮到小龍蝦是當涂特產,又正值上市高峰期,加上正值喝啤酒的季節,招商時就突出這兩個消費主題。”運營方明遠傳媒負責人林志說,由于主題抓得準,招商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現場重點設置了當涂精品龍蝦品鑒區,由廚師進行現場烹飪,展示不同品種、不同口味的特色龍蝦、燒烤及其他菜肴,并推出啤酒龍蝦燒烤打包套餐、畢業季套餐,供市民選擇。
“再好的小龍蝦也要靠吆喝。”加盟商馬鞍山市洋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何陽天說,該公司采用“稻蝦連作”模式,既不影響糧食生產,又能養好小龍蝦,還能減肥減藥,實現穩糧增收、生態安全。目前,當涂縣“稻蝦連作”面積逾10萬畝,小龍蝦產量1萬多噸。
市場運營,政府助力。當涂首屆龍蝦啤酒季期間,該縣發放“徽動消費·馬上行動”普惠券,補貼標準為單筆最低消費20元、50元、100元、200元,分別補貼4元、10元、20元、40元。
文圖/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