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里吹來“文明風”
我市持續深入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
農貿市場是最接地氣的保障民生場所之一,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我市,一批可以與商超相媲美、內外兼修的農貿市場正走進百姓日常生活,讓市民把新鮮、滿意和幸福感一道裝進了“菜籃子”。
6月14日一大早,花山區新崗農貿市場逐漸熱鬧了起來。新崗路上,人來車往,但道路暢通,停車有序;市場門前的小喇叭播放著文明經營勸導語;步入市場,地面干凈整潔、攤位整齊規范,整個市場井然有序。
“如今市場大變樣!環境好了,來買菜的人也愿意多逛幾圈,我們在這做生意心情也舒暢。”在新崗農貿市場賣菜30多年的經營戶杜前鳳自豪地表示,她的攤位前還懸掛著“文明經營戶”的紅旗。
新崗農貿市場是主城區重要的農貿市場,擁有250余個攤位,日均人流量上萬人次。以往,市場設施老舊、占道經營普遍、交通擁堵嚴重,是文明創建的“短板”。近年來,市場重新規劃攤位,重新設置雨污分流、通風采光等設施,增設家禽“三隔離”區域和噴淋設施、消防泵房等,市場硬件設施全面升級。同時,花山區針對市場周邊車輛亂停放、出店經營等“頑疾”精準施策,拆除周邊違建,增設停車區域,對新崗路及背街小巷進行改造升級,部門與屬地聯勤聯動、長效管理,困擾街坊的各種問題得到改善。
“逛菜市場就跟逛超市一樣,感覺很舒服。”如今,家住東湖瑞景小區的王女士每天都要去軍民路農貿市場買菜。以前,農貿市場地板臟兮兮、濕漉漉,雜物到處擺、污水遍地流,尤其是到了夏天,氣味難聞、空氣悶熱。自從2021年底,軍民路農貿市場改造完成后,市場寬敞明亮、攤位整齊劃一、菜品琳瑯滿目,再也不是當初濕漉漉、臟兮兮的樣子了。
農貿市場提升改造,不僅有“顏值”更有“智慧”。走進和縣首家智慧農貿市場——文昌宮農貿市場,攤位整齊劃一、商品琳瑯滿目、經營文明有序,市場大數據顯示屏上,菜品及價格、實時客流量、交易額、食品安全數據、產地數據等一目了然,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每個攤位上方,攤主姓名、銷售品類、好評度等信息在電子屏幕上清晰可見。
“我們致力于打造集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于一體的示范性農貿市場,給百姓提供一處逛街購物好去處。”市場負責人田金召說道。
小窗口折射大文明,小菜市連著大民生。近年來,我市文明創建持續發力,深入了解群眾需求,補齊文明短板,在增進民生福祉上下功夫、不停歇,把文明城市的招牌擦得更亮,讓更多市民共享創建成果。目前,我市共有農貿市場98家。
自2022年起,我市正式啟動“文明菜市”暖民心行動,針對農貿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開展集中整治和改造提升,力爭到2025年,全市所有農貿市場達到“干凈衛生、清潔明亮、管理有序”的文明菜市要求。
上下一盤棋,全員一條心。
市級層面,市市場監管局制定《馬鞍山市農貿市場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并考核。2022年以來,各部門屬地共開展常態化考核50輪次,檢查市場2058場次,發現并督促整改問題13568個。
硬件方面,我市通過分類施策,加強管理,不斷優化提升農貿市場硬件設施和管理水平。市商務局實行“一市場一方案”,做到規劃、設計、標準、建設、驗收“五統一”。全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億元,改造面積24萬平方米,標準化市場完成率達100%,超過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化菜市場比例≥70%的要求。
軟件方面,市市場監管局在全市推進農貿市場“智慧化”監管,投入資金180余萬元,開發“智慧商品交易市場監管平臺”專門信息化系統,強化農貿市場食品和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風險預警、數據共享等信息化應用,逐步實現全市食用農產品入場和出場信息追溯。目前3家批發市場實現平臺試運行和智慧化場景應用。
一個個華麗變身的農貿市場,讓老百姓的“菜籃子”拎得更舒心更放心。
(記 者 季晨辰 通訊員 陳 曦 陶榮春 吳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