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6月7日消息(記者 徐秋韻)糧穩天下安。
“三夏”時節,安徽各地多措并舉做好小麥搶收工作,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片片金色麥田里,農機手們駕駛收割機馳騁在麥浪中,收割、脫粒、除雜一氣呵成,運糧大卡車在一旁整齊停放,安靜等待著飽滿的麥粒“進入”車廂。相較于去年,今年“三夏”安徽天氣情況總體有利于搶收作業,各地爭進度、保安全,打好麥收“保衛戰”。
記者從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6月7日16時,安徽小麥已收獲4283.6萬畝,進度為99.3%,機收率為99.5%,5月29日主產區開始大規模集中收獲,6月7日基本完成,比去年提前約2天,確保了全省4315萬畝小麥的顆粒歸倉。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安徽通過加強良種攻關,推廣豐產優質專用新品種,擴大良種覆蓋率和技術的到位率,為農民增收打下基礎。
安徽宿州埇橋區符離鎮尖山村麥收現場(央廣網發 李華勛攝)
在安徽宿州埇橋區灰古鎮秦圩村,種糧大戶李勇的收割計劃順利完成。李勇托管種植的1200畝農田里種了不少安農1589這個品種。“這個品種產量高、穩定性好、抗性強。”李勇的農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當地農業農村部門設立的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田,這里每年都會引進小麥新品種示范種植,再據測產情況,選擇優質的品種進行推廣,為豐產豐收奠定基礎。
6月4日24時,安徽懷遠縣170萬畝小麥基本收割完成。“通過前段時間全縣預測產來看,今年小麥生產整體形勢較好,良種推廣覆蓋率達99%。”懷遠縣農技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縣小麥產量三要素呈“一降兩增”,平均畝穗數在40.7萬穗,穗粒數33.8粒,千粒重41.2克。
皖墾麥22、安農98、渦麥9號……安徽渦陽縣楚店鎮后水波村張林森家庭農場今年種的1100畝小麥,全部都是近3年測產的高產小麥。在張林森的高產攻關田里,安徽省農科院小麥栽培科研人員守護著這片土地,不斷調整育種方向、傳授“良法”,為小麥豐收貢獻著“最佳選項”。張林森的高產攻關田的小麥實測單產已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22年最高單產達913.18公斤。
安徽渦陽縣種糧大戶張林森和父親在田間查看小麥(央廣網記者 徐鵬攝)
“今年,安農98小麥品種經過專家測產,畝產達878.6公斤。”望著這些經歷層層“考驗”脫穎而出的糧食,張林森十分喜悅。
種子選好了,種植方法也十分重要。張林森告訴記者,要根據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時間節點、土壤墑情、苗情等,進行“一噴三防”澆水灌溉等作業,這也是小麥高產的必要條件。
農機是“三夏”生產中的主力軍。在安徽蚌埠市固鎮縣石湖鄉種糧大戶高坡的麥田里,一臺搭載了北斗衛星系統的智慧化聯合收割機正在進行收割作業,機器可以自動收集多項收割信息,并能實時監控作業質量,確保小麥精準收獲。固鎮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王學敏告訴記者,通過檢測,機收損失率在0.5%。
安徽蒙城縣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北斗導航等信息化技術,搭建起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讓這個縣實現平均300到400畝地一臺收割機的精準配置,有效加快了收割進度。“通過車載農用北斗終端采集的農機作業實時數據,明確農機手所作業的區域,做到定人、定地、定機械,確保每塊地有機收,每塊地有人管,每臺農機有活干。”亳州市蒙城縣農機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5月下旬安徽小麥全面開鐮以來,安徽投入大型高性能聯合收割機17萬臺左右,開展“北機南下、南機北援”行動,確保顆粒歸倉、豐收到手。
安徽阜南縣設立了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站(央廣網發 阜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麥熟貴在爭搶,“搶”不僅指的是農機的作業效率,也體現在農機的轉運中。安徽做好作業機具道路通行及作業轉場的指揮引導,加大對外地跨區作業機手的引路服務,保障機具轉場順暢。
在安徽省阜南縣高速收費站,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車輛憑跨區作業證一律免費快速放行,收費站為收割機車輛開啟了綠色通道。過了收費站后,當地部門還設立了服務站,除了提供基本的生活用品外,還有阜南縣小麥分布圖,機手們還可以電話聯系當地農機監理站了解各鄉鎮小麥的成熟情況,是否需要收割機,減少農機手等待的時間,提高小麥收割的進度。阜陽市潁上縣關屯鄉也敞開政府大院為跨區作業農機手提供包吃包住服務,據了解,這一服務已連續提供了4年,一到麥收時節,外地農機手紛紛自愿前來。
有了好收成,還要賣個好價錢。安徽強化小麥全產業鏈建設,做好“糧頭食尾”大文章,糧食生產效益不斷提升。
在位于亳州渦陽縣的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4條面粉生產線和15條掛面生產線日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600噸和800噸。近日,企業正開倉收糧。
在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進行小麥入庫作業(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一車車小麥經過一系列流程被制成了新鮮的掛面(央廣網記者 徐秋韻攝)
一粒麥能變成什么?在金沙河面業,一車車小麥經過磨粉、和料、壓面、切條、烘干、包裝等一道道流程后,制成了新鮮的掛面。“2023年,公司產值突破20億元。”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殷天慈說。
據了解,2019年9月,企業在渦陽縣成立了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出大企業帶動小農戶實現大托管的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瓶頸問題。合作社目前流轉了渦陽1.2萬畝地,成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培養職業農民30余人,產出的小麥會直接從田地進入倉儲車間。“作為合作社的職業農民,我們按照合作社明確的種植規程開展標準化生產,符合品質要求的小麥會被送往金沙河面業公司用于加工,企業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小麥。”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高爐基地的職業農民劉啟磊說。
在安徽懷遠縣,政府引導雁湖面粉、天雪面粉等本地糧食加工企業入市收購市場化小麥,預計收購15萬噸。
依托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安徽不僅推廣優質專用小麥規模化種植,還讓產品變商品,完成了糧食的“升值”之旅。
風吹麥浪遍地金,安徽錨定“多種糧、種好糧”目標,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讓“大國糧倉”里的“皖糧”分量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