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車間工作臺,登上社區大舞臺。
花山區沙塘路街道沙塘社區紅星村小區居民、黨員志愿者陶深英,24年活躍在家門口。她是一面鏡子,更是一面旗幟,釋放出正能量,讓陌生人成為熟人、親人,讓基層治理有了堅實的基礎和有生力量。她和大家齊心協力,從一張白紙開始,繪就一個五彩斑斕的文明家園。
居民夸贊她是鄰里“好大姐”,社區“好聲音”。
發揮余熱,她是鄰里“好大姐”
“我是一個閑不住的人,能為大家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5月21日,記者見到陶深英時,她正在紅星村巡邏。看到堵著樓道的自行車,推出來整齊停放好;發現破損的窨井蓋,立即打電話聯系物業來處理;空中柳絮在飛,她將社區各活動室的門窗悉數關好……
陶深英出生于1949年,年輕時,在江東消防器材廠工作,對生產經營銷售有著豐富的經驗。2000年退休后,生活一下子清閑了下來,但陶深英著實不習慣。她對下棋、釣魚、打牌、旅游這些活動都不感興趣,她覺得自己并不老,有使不完的勁,還可以為社區、為鄰居們做點什么。
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紅星村是一座開放式的老舊小區。2012年,沙塘社區組建了“紅袖標”志愿服務隊,陶深英第一個報了名,穿上紅馬甲、戴上紅袖標,成為一名光榮的志愿者。
道路、屋面破損,下水堵塞,飛線雜亂,停車難,交通擁堵……面對老舊小區的共性問題,陶深英和隊友們一次次上門協調解決,為居民排憂解難。針對轄區空巢、孤寡老人多的現狀,陶深英組建了“情暖夕陽”志愿服務隊,上門提供一對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數次救下突發疾病的空巢老人。
陶深英發現,家門口不少老人無事可做,失落孤獨。在沙塘社區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快樂夕陽”腰鼓文藝隊克服重重困難成立了。沒有老師,她聘請社區文藝骨干教大家練習;沒有場地,她帶領大家在雨山湖公園排練;沒有資金,她自掏腰包買腰鼓……10年來,這支小小的腰鼓隊紅紅火火,表演形式靈活多樣,也吸引了多支舞蹈隊前來參加演出。現在,陶深英將多支舞蹈隊重新整合成紅星藝術團,老人們自娛自樂,以文藝送公益,多次登上市、區大舞臺。
與時俱進,唱響社區“好聲音”
這幾年,“高齡”的紅星村小區經歷改造,面貌煥然一新。陶深英高興之余,也在思索,如何提升服務能力,讓大家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諧?
就這樣,由她和隊員們組成的“好聲音”調解工作室應運而生,用心用情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開始,沙塘社區想直接用她的名字命名,陶深英婉拒了。“這哪行呢,我做事不為標榜自己,而是服務大家,就叫‘好聲音’吧!”
“第一火氣不要大,第二咱要講理,換做是你,樓上這么干合不合適,樓下上來就罵人你心里舒服不……”5月20日上午,在紅星村北門紅星客廳的“好聲音”調解工作室里,原本因樓上澆花屢次澆濕樓下被子而鬧得不可開交的兩位鄰居,在陶深英的開導下握手言和,“聽您這么一說,我們心里的疙瘩就解開了!”
類似的矛盾,陶深英調解了不少。有一次,兩姐妹在菜市場門口因為贍養老母親吵架,陶深英將她們拉到工作室坐下來聊天,“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只有珍惜父母恩情,才能做好子女榜樣,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兩姐妹臉紅不已,連連致謝。
一些居民也經常會來“好聲音”調解工作室里坐坐,向陶深英傾訴煩惱。一位居民檢查出是癌癥中期,一蹶不振、以淚洗面。陶深英耐心地開導,讓其積極治療、保持樂觀心態、常來參加社區活動。如今這位居民身體恢復得很好,逢人便說:“陶大姐講的我就能聽得進去,真的很感謝她!”
鄰里、婆媳、夫妻間的大事小情,也在這里化解。半年來,這間工作室成了附近聞名的明星工作室,街道、社區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在陶深英的努力協調下,變成了悅耳的“好聲音”。
多年來,陶深英將全部的熱情、精力和才干都放在服務社區、服務居民上,不求名利、默默奉獻。“我也是個與時俱進的人,最近在上老年大學手機學習班,學用手機查地圖、支付、掛號、拍照、拍視頻,我希望自己趕快學會這些技能,再回來教大家。”陶深英微笑著,眼里閃爍著光芒。
(文圖/記者 季晨辰 通訊員 王素英 劉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