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好,我這個熱水壺壞了,您幫忙看看是什么問題。”臨近中午,居民李霞帶著自家的舊熱水壺走進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街道科春社區小楊家電維修店,工作人員楊師傅熟練檢查,不一會就修好了熱水壺。(5月15日《人民日報》)
鑰匙丟了,樓下小店就能配;褲子不合適,路口裁縫鋪就能改;電器壞了,街邊維修鋪就能修……在日常生活中,平時不起眼的“小修小補”攤位提供的生活服務是“剛需”,關系居家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以包容的態度,給“小修小補”一席之地,無疑是一種多贏之舉。
“小修小補”一端連著城市煙火氣,承擔著推動便利消費、服務保障民生、提升群眾幸福感的重要功能;另一端連著眾多個體工商戶,能大大拓展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讓一部分弱勢群眾端穩自食其力飯碗。今天的老百姓,雖然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對小修小補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但修鞋、改衣、修表、配鑰匙卻還是部分群眾的剛需。比如鑰匙掉了,望門興嘆,樓下的開鎖師傅,就是一道光,解決了群眾生活大煩惱。而大街小巷的維修匠人,大多數人除了修修補補的手藝外,幾乎沒有其它技能。
曾幾何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道路變寬了、路面整潔了、社區環境更好了,但大眾熟悉的小修小補攤位卻漸漸絕跡,難覓蹤影。商務部等13部門去年7月發布的《全面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規范有序發展集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于一體的社區工坊,明碼標價,提供平價維修服務。”不少城市也立即行動起來,盡最大努力為小修小補提供方便,讓手藝師傅安心經營,居民百姓安享便利。比如,安徽合肥在已設立的便民菜場里開辟區域,引導修理攤集中進駐。這些舉措都有一定參考性,值得借鑒。 小修小補看似小事,但卻和民生緊密相連。城市治理者精準施策,多措并舉,讓“小修小補”攤位有序回歸,既體現城市管理溫度,又助更多人樂享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