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小店,各式各樣日用百貨琳瑯滿目;兩層門面,樓下經營、樓上住家;一兒一女,其樂融融、幸福滿滿……這便是個體經營戶汪英如今的生活狀態(tài)。2006年,趙開玉和汪英一家四口來到馬鞍山,不承想,這一扎根就是十八年。
這期間,小店經營多次遇挫折,一家人的日子入不敷出。然而,不變的是,夫妻倆有一顆誠信經營的心,一顆公益向善的心。
誠信為本 文明經營
5月13日,走進位于映翠路北側的“惠客超市”,100平方米的小店鋪內擺放著多層貨架,上面整齊有序地陳列著糖茶、飲料、礦泉水等副食品,還有牙膏、牙刷、紙巾等各類日用品。
正值午后,不少居民在門口和店主閑話著家常。“主要是和老板聊得來,左鄰右舍都知道他倆熱心,店里的東西也貨真價實,所以大家買東西都認準了他家。”今年34歲的陳宗意是萬達物業(yè)工作人員,下班后他到店里來坐了一會,順便買了點東西。
2022年,因為原先租用的店鋪即將拆遷,汪英一家便合計著新選一處店址。夫妻倆精挑細選后,租下了如今位于深業(yè)·春天里小區(qū)南側的門面房。為了將更多的資金用在進貨周轉上,一家四口省吃儉用。“現(xiàn)在的日子已經很好了,生意慢慢好了起來。”望著眼前的店鋪,汪英笑意盈盈。
回憶起過去,汪英滿是惆悵。“剛來馬鞍山的時候,我們推著車賣過鹵菜;后來,我們租了20平方米的門面做起了生意。由于誠信經營、經濟實惠,顧客越來越多。”隨后,我們擴大了門面,在雨山九區(qū)租了一間300平方米的店鋪。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門口修路,車和人都進不來,小店的生意一度慘淡。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周邊店鋪紛紛遷了址。“我念舊,周圍顧客都處成了朋友,舍不得。而且我們簽了合同、付了房租,討要起來總覺得于心不忍,只好硬著頭皮干下去。”汪英回憶道。
于是,夫妻倆一合計,推出訂單式服務,購買小店貨品一律“送貨上門”。白天,汪英推著車到路口叫賣,趙開玉負責看店。晚上,汪英負責看家?guī)Ш⒆樱w開玉負責送貨上門。就這樣,熟客越來越多,一家人度過了最困難的三年。
即便日子再困難,夫妻倆也堅持誠信為本。兩人經營的小店先后獲評“馬鞍山市‘三講三會’型優(yōu)質現(xiàn)代卷煙零售終端”、“三星級”現(xiàn)代卷煙零售終端。
凡人微光 暖心善舉
5月12日上午,2024“愛聚力——愛滿后備箱”慈善義賣公益活動在新三館北廣場舉行。義賣現(xiàn)場,每位車主將自己帶來的書籍、玩具、小家電等閑置物品擺放在攤位前,吸引了眾多市民爭相購買。
路過新三館的汪英,看到公益活動正在開展,就選購了幾盆綠植和一些物品。“所籌善款都將捐贈,通過活動可以奉獻一份愛心給有需要的人,這很有意義。”汪英說。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小小的善舉只是舉手之勞,并不需要付出很多,卻能換來很多美好。夫妻倆原先在雨山九區(qū)的店鋪對面便是一家養(yǎng)老院,經常有老人獨自出來購買物品。“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總是不忍心,一定要把他們平安送過馬路,心里才踏實。”汪英說。
汪英每次經過小規(guī)模的養(yǎng)老院、殘疾人康復中心時,都會默默記下地址。下次路過的時候,她總會帶上一些奶制品和水果,送上門去。
“那些比較小的養(yǎng)老院、康復中心可能受到的關注不太多,入住的群體可能條件也不是特別好,我想著能幫一些是一些。”她低調到不動聲色地做慈善,善良得讓人感到溫暖。同時,她也是一名無償獻血者,拿起自己的獻血證,她笑靨如花。
扎根馬鞍山18年,馬鞍山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們不僅用凡人微光照亮這座城市,更在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兩個孩子不僅主動幫助身邊困難同學,還熱心公益參加各項志愿服務活動。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