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9日電 “未來3年,我們將在中國市場投入5.6億元人民幣。”普利司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奧古斯丁·佩德羅尼說。
為滿足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增長的需求,這家以輪胎制造著稱的跨國企業將繼續加大在華投資力度,重點加強生產基地建設,以擴大高性能乘用車輪胎生產能力。

“持有中國營商環境和發展前景的兩張‘信心票’,是我們安心放心投資并‘一投再投’的底氣所在。”奧古斯丁·佩德羅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24年開年以來,從知名品牌加速增開新門店,到行業龍頭增資布局經濟發展“新賽道”,加大對華投資、向市場深處扎根正成為不同行業、不同地區跨國企業的共同選擇。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日前宣布投資25億歐元,進一步拓展位于安徽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卡夫亨氏將投入3.2億元人民幣,增強在華5家工廠的生產效率及商業運作的智能化水平……
在世界經濟整體增長放緩、全球復蘇乏力背景下,中國吸引外資總量占全球比重仍保持在10%以上,連續多年保持較高水平。

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設外資企業達1.2萬家,同比增長20.7%;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達810.6億元人民幣,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達377.6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引資比重較上年同期分別提高2.3和2.2個百分點,醫療設備制造業引資同比大幅增長169.7%……
“上揚的數據線”折射出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的良好表現和引資結構的持續優化,反映了外資企業看好中國市場和在華投資的信心,更是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與經濟發展韌性的有力佐證。
近兩年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等相繼發布,以期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今年以來,各部門、各省市也加緊出臺吸引外資、改善營商環境、便利外籍人士工作的相關措施。

商務部每月舉辦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建立“外資企業問題訴求收集辦理”系統等渠道;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啟動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修訂工作,加大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領域支持力度。
上海提出進一步健全外資項目專班和專員服務機制,推出更精準優質的服務;海南將重點打造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總部基地和境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總部基地;北京將優化外籍人士的醫保結算、商業保險等服務體驗。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部署一脈相承,持續釋放擴大開放、大力吸引外資的積極信號,就是要給予外國投資者穩定的預期,以對外開放的‘確定性’對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說。
一季度,中國貿促會對超600家外資企業進行營商環境調研結果顯示,受訪外資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滿意度評價較高,對“獲取經營場所”“辦理結業手續”“市場準入”等9項指標評價“滿意”及以上的企業占比超九成。
“高效騰挪出企業所需的發展空間,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從生產手續的報批、產業園區的建成,到公共交通的延伸、高端制造業人才的集聚,背后都是政府優化企業服務的身影。”在康寧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魏文德看來,“無事不擾,事事回應”的精細化服務是中國高質量吸引外資的秘訣之一。

“自2015年投資安徽以來,康寧享受到了更優的營商環境、更好的綜合條件,特別是優質充足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保障和科技創新、產業配套等組合優勢。”魏文德在今年3月的安徽考察之行時說,安徽已成為康寧公司全球規模最大、產品門類最多的生產基地之一,未來會努力把這里打造成康寧的“第二個家”。
美國管理咨詢服務公司科爾尼近期發布了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中國排名從去年的第7位躍升至第3位,并在新興市場專項排名中位居榜首。
“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這句境外投資者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有了新的意涵——以創新為主導、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全球產業發展版圖中形成引資新磁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日前就一季度經濟形勢和宏觀政策答記者問時指出,中國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歡迎全球汽車企業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和產業鏈體系,共享新能源汽車發展成果。

在近期舉行的2024北京車展上,奇瑞大卓智駕與美國公司英偉達簽訂合作協議,攜手開展自動駕駛深層次合作。
“英偉達先進的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功能,為奇瑞汽車帶來更高級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其加入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認為,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中國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相信很多外資企業推行全球化戰略的重要途徑,就是與中國‘拉手’合作”。
除了不斷加碼的實質舉措,近期多家海外機構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出爐后,高盛將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4.8%上調至5.0%。
“中國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并且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各國將受益于中國高水平開放的制度紅利,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將為外資提供更大機遇。”張威說。(記者馬欣然、汪奧娜、吳慧珺、汪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