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崗”因工作時間靈活、可以兼顧家庭,吸引了不少育兒婦女的目光。據《工人日報》報道,一些用人單位的“媽媽崗”競爭激烈,但同時存在崗位缺乏晉升通道、崗位選擇有限、多為合同制或者臨時用工等瓶頸,需要社會各方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
近年來,一些企業自發拓崗設崗,加之地方政府助力開發,催生了不少對寶媽友好的“媽媽崗”,順應了寶媽們一手帶娃、一手賺錢的雙向需求,既給寶媽提供了適宜的工作機會,挖掘了寶媽的勞動力資源,也減輕了寶媽的負擔,緩解了寶媽的壓力。同時,“媽媽崗”也有助于企業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和人才,有助于企業拓寬用工空間,提升勞動管理活力,有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
“媽媽崗”雖然具有工作時間靈活、勞動管理方式靈活等特點,給勞動者帶娃提供了人性化便利,但也暴露一些問題。比如,崗位多集中于生產制造行業的勞動密集型崗位,性質多為合同制或臨時用工,待遇普遍低于正常用工(有的崗位甚至存有社保繳納不全、不及時等問題),多適配學歷較低或技能單一的女性,崗位的豐富性不足,上升空間較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媽媽崗”的吸引力,限制了寶媽們的就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甚至可以說“浪費”了一些寶媽的能力。
不少寶媽都非常優秀,既有較高的學歷,也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在某些領域具有專業的勞動技能、管理素養和豐富的工作經驗。生娃之前,她們可能已經是某些用人單位的部門主管、業務骨干、行家里手,盡管因為生娃、育娃導致工作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空檔期”,但她們的能力和經驗還在,她們也有信心和意愿在比較優質的“媽媽崗”復出。這就對“媽媽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顯然,“媽媽崗”有了數量還要有質量。地方政府、人社部門、相關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等在拓展“媽媽崗”的過程中,應該看到一些寶媽對“對口崗位”、穩定崗位或優質崗位的需求,設立多模式、多工種、多層次的“媽媽崗”,并不斷完善“媽媽崗”管理機制和標準,保障“媽媽崗”的勞動待遇,優化“媽媽崗”的勞動環境,暢通“媽媽崗”的上升渠道,增強“媽媽崗”的規范性、長期性、穩定性。
同時,還可考慮對接居家辦公、不固定工時制、綜合工時制等勞動模式,將相關用人單位的一些正常崗位改造成適合寶媽就業的“媽媽崗”或“準媽媽崗”,既保留崗位原有的性質和待遇,也讓崗位適配寶媽們的多元需求。
對有些寶媽而言,“媽媽崗”可能只是過渡性崗位,她們更在乎有一個“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工作機會,而不太在乎崗位的待遇、發展空間等。也有不少寶媽會把“媽媽崗”當做一個長期的就業平臺,比較在意崗位的適配性、質量、待遇和體驗。因此,不能只把發展“媽媽崗”當做權宜之計,不能只滿足于“媽媽崗”的數量,只側重提供較低端的崗位,而應當抱著長期建設的思維,不斷提升“媽媽崗”的質量,規范“媽媽崗”的管理,把“媽媽崗”導入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
做好這些工作,才能找到“媽媽崗”供給與寶媽就業需求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為寶媽們提供更多、更適合的就業選擇,讓她們在崗位上更有歸屬感,更有干頭和盼頭,才能為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 (唐山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