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深圳市衛健委官方賬號發布的一則短視頻“穿越到霸總劇里當醫生”火了。視頻的主角是一名醫生,面對著霸總和女友們的糾纏,恰當植入醫學誤區并解釋醫學常識。該視頻全程高能,分別科普了癌癥也能治、白血病不是白色的血、熊貓血不是熊貓的血、惡性黑色素瘤要及時切除、有病就及時治療等系列醫學知識,讓網友在會心一笑之余,了解醫學常識。
目前醫療短視頻不少,但不少作品趣味性有余,知識性不足,呈現出只要流量不顧常識的特點。不僅如此,部分醫療短視頻娛樂化、粗鄙化現象嚴重。有的嘩眾取寵、謠言惑眾,有的用調侃的語氣談論患者的痛苦,還有的惡搞醫務人員,等等。這類短視頻在博網友一笑的同時,也拉低了民眾的健康素養,甚至影響醫患關系。
另一方面,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推出的短視頻雖然不乏優質作品,但也有部分作品專業性太強,欠缺趣味性。有些專業醫療短視頻忽視了公眾的感受,比如介紹世界首例新生兒足跟采血足部皮膚缺血壞死病例,場面十分駭人,讓人不忍直視;還有的短視頻全程記錄手術操作細節,血肉模糊的場面也讓網友看不下去,有網友留言“麻煩打個碼”。專業性極強的視頻理應在視頻平臺得到更多傳播,可如果內容混淆了專業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線,也是不可取的。
爆款不正、正品不爆,是醫療短視頻容易出現的兩個極端,兼備兩項優點的作品少之又少。深圳市衛健委推出的這則短視頻,用跌宕的劇情和通俗的語言,表達了難懂的醫學知識,不僅趣味性十足,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讓觀者眼界大開、獲益匪淺。
抬高醫療短視頻的準入門檻、阻止醫療謠言借短視頻傳播、清理低俗的涉醫內容等,可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不過,在阻止不良短視頻傳播之外,還要培育高質量的醫療短視頻。只有高質量醫療短視頻不斷增多,才能漸進式改善醫療短視頻的整體生態環境,讓該領域的“雜草”甚至“毒草”逐漸失去生存空間。
打造更多高質量的醫療科普視頻,還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強化內容引導。深圳市衛健委為此專門成立了新媒體工作室,組建了制作視頻的團隊,這些做法值得借鑒。很多醫務人員兼備醫學素養和創新能力,但他們參與自媒體科普的積極性有待調動,將制作醫療短視頻等科普活動算作績效,在經濟等方面給予參與的醫務人員更多實惠,對于推出優秀作品的醫務人員進行獎勵等,可以激勵更多專業人員加入其中,讓類似的優質作品不斷涌現。
短視頻等新媒體受到大眾追捧,醫療與養生又是社會關注度很高的話題,醫療短視頻內容對于大眾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如果不推出更多優質的醫療視頻作品,很有可能會被劣質作品占領網絡陣地。遏止醫療偽科普和健康謠言,將短視頻打造成醫學科普的理想陣地,均需要讓類似的優質醫療短視頻作品在該領域發揮出主導和引領作用。 (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