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信息技術開發,應以個人信息保護為前提。
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有市民告訴記者,他在某家醫院的小程序掛號時,不僅需要先填寫就診人信息,還需要進行人臉識別驗證。但另換一家醫院后,只需填寫就診人信息就能預約掛號。同樣是線上掛號,為何有的需要人臉識別,有的不需要?線上掛號前進行人臉識別是否有必要?
當前,“刷臉”掛號成為醫院創新的一個新領域。2023年5月,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正式啟動“全流程無感就醫”模式,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完成建檔、掛號、預約、就診等流程。之后,“刷臉”掛號就醫模式在廣州、深圳等地多家醫院出現。
由于針對“刷臉”掛號的創新進度不同,就會出現創新和傳統方式并存的局面。隨著醫療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刷臉”掛號有望進入快速發展期,從而變得越來越普遍。
過去,針對“刷臉”在商業領域的運用,社會已展開過充分討論。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刷臉”可以提高生活和商業活動的便捷度,但風險也不容低估,因此要求最小限度收集信息、強化信息保護,并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選擇權等。
而“刷臉”掛號,因為涉及疾病等敏感的個人信息,民眾更擔心“刷臉”掛號出現隱私泄露,這完全可以理解。但與此同時,“刷臉”也是落實掛號實名制最徹底的手段,對于“號販子”具有治本之效。
此外,外出看病忘記帶病歷或就診卡是常事,“刷臉”掛號若能得到普及,就可以免除攜帶病歷資料和卡證等麻煩,在跨省異地就醫已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這項便民舉措尤顯重要。
“刷臉”掛號是個醫院創新的新話題,但仍涉及信息技術利用與隱私保護這個老問題。在過去,這方面的爭議在醫療系統也不少見,比如采集并上報孕產婦和新生兒信息,利于提升母嬰保健水平,但也出現孕產婦和新生兒信息泄露問題。
如今的“刷臉”掛號,是這個兩難問題的新表現,將來也一定會出現更多類似爭議。醫療領域化解這道難題,亟待統一、明確的基本規則。
信息技術帶給醫療諸多益處值得肯定,其潛在作用更有待開發。但醫療隱私是最敏感和最容易被侵犯的個人隱私,醫療信息技術開發應以個人信息保護為前提。
對已經采集的人臉等個人隱私信息,醫院做好防泄露工作是最起碼的要求。在技術上,要堵牢任何微小的信息泄露漏洞;在管理上,要強化專人管理并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尤其要謹防出現泄露信息的“內鬼”。此外,對于已失去使用價值的信息要及時銷毀。
事實上,也只有讓隱私保護優先于信息技術開發,才能讓民眾安心享有“刷臉”掛號等醫療信息產品帶來的好處,而不是反受隱私泄露帶來的巨大傷害。(羅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