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3年度運營報告發布儀式現場
共赴文明之約 同饗文化盛宴
——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首屆凌家灘文化藝術周開幕側記
文/記者 張令琪 季晨辰 圖/記者 唐焱
江流宛轉,太湖山下,鸞翔鳳集,盛會有約。4月18日,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首屆凌家灘文化藝術周在我市含山縣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開幕。人間四月天,旖旎春光與璀璨文明相遇,馬鞍山張開熱情的雙臂,激蕩至誠的胸懷,笑迎四海賓朋。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本屆文化藝術周以“‘玉’見文明 ‘稻’達未來”為主題,精心組織各類主題活動,全國13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及文物保護管理方面的機構、企業、文博單位、媒體的400余名嘉賓齊聚凌家灘,深入闡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尋找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玉”見:活動精彩紛呈
“逐夢凌家灘,‘玉’見五千年。5800年至5300年前,有一座人類文化的巍峨高峰矗立在這片神秘土地”“它如同廣袤大地上被歲月塵封的寶玉,是我們探尋歷史發展、解讀文明密碼的珍貴鑰匙”……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在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暨首屆凌家灘文化藝術周上,“玉華萌發——凌家灘遺址”探源指南帶全體嘉賓穿越時空,對話遺址,觸摸歷史。玉制禮器精致典雅、栩栩如生,祭壇、環壕等高等級建筑生動復原、近在眼前,循著歷史的印記,追溯一場關于“玉”的絕美詩歌。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本次盛會抵達凌家灘站,發布了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對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管理、展示利用、隊伍建設、考古支撐、經營創收、開放服務等析毫剖芒地解讀。同時,發布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2023年度專題推介,發布聯盟十大杰出貢獻人物,頒發五個獎項共22項。其中,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獲社會活動組織推介單位,秦始皇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獲年度人氣推介單位,金沙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獲考古和研究推介單位,三星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社會效益推介單位。
支持聯盟發展,共建合作平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在開幕式上聯合啟動“考古價值闡釋與弘揚專項基金”,為民營企業更多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提供了良好的典范,也為考古事業注入了一汪“活水”。
體驗歷史文明,點燃文化自信。廣富林、草鞋山、河姆渡、良渚、凌家灘這幾條長三角滬蘇浙皖“乘高鐵尋文脈”研學線路重磅發布。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和馬鞍山廣播電視臺共同投資聯合錄制的《探秘凌家灘》發布,現場20余家中外新聞媒體紛紛舉起攝影機和相機,一條條簡訊畫面飛往海內外。
一個個活動高潮迭起,一陣陣掌聲經久不息。市文旅局文化科副科長廖德志說,這是成果的展示,更是學術的殿堂,“我市正在加快推進凌家灘申遺工作,將借助此次會議契機學習先進經驗,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推動遺址博物館建設,打造出大遺址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持續激發文旅產業新動能,讓凌家灘文化成為我市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凌家灘是古國時代的文明先鋒,我神往已久。”來自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代表郝智莉帶著學習的心態虔誠而來,“我們想要更好地發揮遺址博物館的作用,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文物保護。每場主旨活動都非常精彩,干貨滿滿,滿足了我們參會者的需求。”
“玉”言:激蕩思想火花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何高質量發展?如何看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與城市更新之間的關系?土遺址保護技術是否有了最新研究結果?考古遺址研究成果怎樣更通俗易懂地向公眾進行展示與闡釋?……
主旨日當天,一場場頭腦風暴在凌家灘研學小鎮掀起探索的熱潮,一篇篇主旨研討如火花四濺,點亮了思維的星空,一堂堂別開生面的公開課如璀璨的明燈,指引著求知者前行的道路。
隨著“話園”沙龍、主旨報告、主題研討及公開課交流探討的不斷深入,與會嘉賓們圍繞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考古學視角下的大遺址保護展示與利用、大遺址考古成果轉化和價值闡釋開展交流研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應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揭示、教育和傳播場所,通過借物證史,借史說故事,經由遺址現場對歷史場景與物證的所見所想所感,實現民族教育的潛移默化,夯實文化自信之基,提振民族復興精氣神。”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首席專家、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陳同濱以良渚古城遺址和上山文化遺址群為例,闡述遺址公園應具備的規劃要求和設計原則。
“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47家考古遺址博物館,積極運用數字展示技術,已形成一批遺址現場展示案例。”就展陳展示如何體現通俗性、藝術性,考古成果如何生動轉化,國家文物局考古司遺址管理處處長錢春峰表示將爭取出臺相關的政策、指南,強化考古科技支撐,突出公園的“考古味”。中國博物館協會考古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代表肖燦則以三星堆遺址及其博物館建設為例,闡述如何增強遺址的可讀性,提升展陳的觀賞度、藝術性,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考古遺址公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園,不管什么樣的發展策略,遺址公園要服從文物保護的需求,為考古、研究等工作留有余地。”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何長風認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要“一園一策”,要體現考古遺址公園的考古屬性、文化屬性,科學保護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有效路徑。
談及遺址博物館的建設與文化弘揚,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唐際根認為,關鍵是立足價值,優選IP,他以殷墟博物館的IP選取“婦好”為例展開詳述,表示“婦好”IP可以傳遞出中國歷史發展由古國至王國階段的清晰信息,帶活冰冷的殷墟文物, “由此可見,遺址博物館的發展需要創新觀念,運用更多手段提供遺跡展示、展館展示,考古展覽服務等,發展數字博物館等。”
專家們的精彩發言引來臺下陣陣掌聲。含山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公共文化股股長馮艷紅聽得專心、記得認真,不時拿起手機,拍下關鍵信息。“專家們的精彩闡釋和真知灼見讓我受益匪淺,他們對考古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深入思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馮艷紅說,很高興以此次盛會為契機,集中展示了含山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向大家推介了當地名特優農產品和文旅資源、業態等,并進行了一場深入的文化交流。下一步,將進一步配合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推出高品質文化作品、精品旅游項目,實現含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