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1日電(記者水金辰)江淮四月,連片的農田生機盎然,一株株翠綠的麥苗正在孕穗。
中午時分,69歲的袁續國路過自家的3畝麥田,從一旁的河溝里抄了把水,用濕潤的手拂過麥苗,看手掌上是否粘上細小的蟲。“這是探查紅蜘蛛的土辦法。一旦發現,就要打藥哩!”
老袁的這套操作并非他的“經驗之談”,而是從種糧大戶陳祥勝那學來的。
在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陶店回族鄉,桃園村的老農們有個習慣:種糧大戶陳祥勝在田里忙啥,他們也跟著忙啥。
桃園村的麥田(受訪者供圖)。
陳祥勝是壽縣創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3年從隔壁的鳳臺縣來到桃園村,流轉土地搞起了糧食規模種植。2015年與種業公司合作開展良種繁育后,他又逐漸托管起更多村民的土地,和其他種糧大戶一起,通過流轉和托管推進集中連片規模種植,既確保良種繁育的面積和質量,也讓農戶們獲利。
曾經的豐收季,運糧車過磅時引得當地不少村民圍觀和議論。“老陳糧食能打到1400斤,我們就千把斤”“他這價格還比我們自個兒賣得多”……
2021年,陳祥勝聯合陶店回族鄉四家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共同發起成立農業種植協會,帶動更多村民科學種植,實行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高于市場價回收。正是陳祥勝實打實地打出了“增產糧”,種植協會成立之初就吸引了30多戶農戶參加。
“今年,我流轉和全程托管小麥2986畝,還為近千畝田地提供耕種收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陳祥勝說。
前不久,63歲的桃園村村民陶良軍背起打藥桶,在麥田里穿梭著。“我瞅著老陳用無人機打藥,就跑去問他‘是不是我們也要打了’?”
陶良軍(左)和袁續國(右)正在配制農藥(受訪者供圖)。
“干了這么多年,年景一般的時候小麥畝產500斤到600斤,還不夠本錢,前些年有些不好的地塊就荒著。現在我們比著模樣跟老陳干,從他那兒買種子、農藥、化肥,產量也提高了一個檔次。畝產正常年景能達到900斤,糧食收到家再賣給老陳,還能小賺一筆!”陶良軍說。
村民們比著學,陳祥勝也不藏著掖著。“像防治紋枯病、紅蜘蛛和蚜蟲,需要將3種藥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每個藥劑分別用多少克,老陳都跟我們講。”陶良軍說,“以前打藥就是兩眼一抹黑,農資店老板說‘現在大家都用這個藥’,我就買。但咋個用,不知道。現在,都是老陳教的,我們信他!”
陳祥勝成了老農戶們“身邊的專家”。“我們住得近,農戶們有疑問,我騎個電瓶車就到田里看。解決不了的,也會拍下來發給縣里農技推廣中心,請專家解答。”陳祥勝憨笑著說。
安徽是農業大省。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經管總站最新數據顯示,安徽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5.5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2.44億畝(次),共有450多萬戶小農戶接受生產托管服務。
“安徽通過多年扶持培育各類服務主體,帶動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也讓更多的種糧‘老把式’學到了科學增產的好辦法,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經管總站站長陳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