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工廠化 科技賦能促振興
博望區春耕春播有了新動能
3月26日,博望區石臼湖畔一座塑料大棚內,被黑色育秧布蓋著的秧盤里,早稻種子冒出了紅頭白稈的嫩芽。再過幾天,嫩芽稍微泛點綠,就要平鋪到大棚內,讓它們充分享受陽光、水的滋潤,長成春耕秧苗。
這批苗是博望鎮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中心培育出來的首批秧苗。眼下正是早稻育秧的關鍵時期,博望鎮依托興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打造了這座育秧工廠,有效提高育秧效率,助春耕春播提質提速。
該中心安裝了水稻精量播種育秧生產線,擺好秧盤,覆土、壓實、播種、灑水、再覆土,全程自動化、一氣呵成,大大減少了人工操作。種好的秧盤,放在標準托盤上,再由叉車運到塑料大棚中培育。
大棚也“內有乾坤”,地面鋪上了一層棉布,踩上去,濕漉漉的。“育秧對溫度和水分要求比較高,大棚里安裝了自動噴水裝置,定好時間,可自動噴水。同時,大棚也可以通過手機控制,自動鋪開或收起遮陽網,調節溫度。”興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農業項目負責人夏旸介紹。
夏旸表示,這種智能化、流水線育秧方式,不僅大幅縮短時間,節約勞動力,還讓培育出來的秧苗密度均勻,種子成活率高,極大地提高了早稻育秧效率,保證了育秧質量。“一小時能育秧1200盤,每天的育秧量可供300畝農田使用,種子用量可以節約15%以上,農民每畝地節約成本10%。”
首批秧苗還在培育,但訂單已源源不斷來了。夏旸告訴記者,目前育秧中心水稻育秧訂單已達3000多畝。
在博望鎮,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中心不僅是一個農業生產項目,還是一個鄉村振興項目。該育秧中心由興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博望鎮新隴村共同投資建設,該公司出資220萬元,該村爭取市委組織部壯大村集體經濟培強扶優項目資金50萬元,公司運營,該村每年享受不低于4萬元的利潤分紅。“村集體經濟每年又多了一筆收入。”新隴村黨總支書記鄧成鳳笑著說道。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滿足農戶需求,同時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興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博望鎮山寧村合作,再投資建設一個水稻工廠化集中育秧中心,預計今年底建成。
(文圖/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