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引智” “智慧”提產
——和縣加速推進產業數字化系列報道之二
安徽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的自動噴淋機器正在向蔬菜幼苗灑水。
俗話說,一年好景在春耕。如今,春耕也開始主打“智能”。3月21日,在安徽新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一排排蔬菜幼苗在高床上整齊排列,上方的自動噴淋機器正在來回灑水。
“需要澆水時,打開‘智慧農業云’平臺,3秒就能啟動田間電動閥門,實施水肥一體精準滴灌,省時又省力。”經理嚴乾元在電腦前向記者演示,在“新源智慧農業云”平臺上,可以遠程控制通風機、噴淋系統、水肥機等設備,執行通風、補光、灌溉施肥等操作。
通過顯示器,可看到農業種植區全景;在云平臺上,能及時查詢農產品價格行情;輕點鼠標,就能實時觀測氣溫、相對濕度、雨量、土壤墑情等信息……眼前這座蔬菜農場,早在2021年就乘上“農業產業互聯網”建設的東風,擁有了智慧農業數字化系統。
“對于現代農場來說,實現對生產過程的全面監測及精細管理,需要統一的智慧應用平臺。”嚴乾元介紹,公司以“新源智慧農業云”為基礎,利用大數據、傳感器等技術和裝備,結合植物生長對環境需求規律,來判斷蔬菜的水肥豐缺狀況和長勢狀況,并通過及時精確調整環境指標,實現蔬菜產量的精準預測和智能化生產管理。
通過自動播種等智能技術進行工廠化育苗,公司育苗基地目前蔬菜種苗苗齊、苗壯、苗優及種苗成苗率可達95%以上,現年育苗能力超1億株。通過系統平臺進行水肥藥一體化綜合管理、集中控制、智能調度,基地能夠增產15%-25%,經濟效益提高至少20%,真正實現了節本增效。
除了數字賦能蔬菜育苗,智能技術的應用也為和縣畜禽養殖業裝上了“智慧大腦”。
在和縣功橋鎮的無人化豬舍,史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操作人員只用一部手持機就能輕松管理養殖圈舍。打開智能養殖管理平臺,母豬的數量、重量、飼料消耗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豬舍環境控制、自動喂水喂料、自動清糞等工作。
記者通過平臺監控看到,被圈養的豬只要通過裝有“鷹爪”設備的電子圍欄,就能識別到其身上佩戴的“電子耳標”,即時錄入并上傳信息。同樣,工作人員也可以隨時通過掃描耳標來查看每頭豬的繁殖記錄、每日食料量等數據,甚至溯源它的父輩、祖輩信息。
除了這些智能技術設備,現場還有一個養豬“好幫手”——巡場機器人。每天巡場機器人會定時沿著豬舍內的地面標線來回巡檢,通過搭載的溫濕度傳感器和音視頻采集設備,進行全方位數據收集,自動監測豬的健康狀況。
“原本是由人員定時巡欄,肉眼發現問題后再進行細致檢查,工作量大且準確度不高。如今,通過系統自動化監測,生豬養殖率較之前實現大幅提升。”史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經理翁朝陽介紹,基于疫病監測數據庫和畜禽疾病智能預警系統,目前豬舍的仔豬死亡率下降了42%,每年可為周邊生豬養殖戶提供約15萬頭優質斷奶仔豬。
作為和縣畜禽養殖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實施單位,史記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自2018年開始數字化實踐,通過建設“四個系統、一個平臺”,來打造生豬產業的數字化養殖新模式。借助精準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疫病監測預警及繁殖育種等技術,實現了種豬全流程數字化生產和智能化管控,助推傳統生豬產業向智慧產業轉型升級。
現代農業離不開數字賦能。近年來,和縣圍繞發展智慧農業,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本地農業深度融合,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一批批自動化程度高、精準作業能力強的智能生產裝備走進了廠房、農場,農業生產也正逐步由“汗水驅動”向“智慧驅動”轉變。
文圖/見習記者 黃筱敏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陳敏 常興勝 鄭穎
(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李成信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