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下午,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合肥召開。大會表彰了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獲獎人員和組織,我市共有13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6項,獲獎數量居全省第5,獲獎數在全省占比由上年度的4.4%提升至5.1%。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最具創新活力。2023年,我市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200家、總數突破1000家,居全省第4;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首次突破1000家,成為全省第4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破千的地市;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1%,居全省第3;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率、研發機構覆蓋率再創新高達到60.6%、54.8%,均居全省第1。
賦能:助力選育高成長性企業
科技企業擁有“獨門絕技”,要實現茁壯成長,離不開科技政策的支撐。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這些榮譽,彰顯了位于馬鞍山經開區的仙樂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在營養健康領域的不凡實力。
科技創新,進無止境。“科技榮譽,多多益善。”仙樂健康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言軍說,“根據馬鞍山最新出臺的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培育扶持政策,我們正在積極申報認定馬鞍山市瞪羚企業,讓企業‘榮譽墻’再添‘科技厚度’。”
“政策賦能,助力科技型企業發展,市科技部門一直在發力。”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長戴婷婷介紹,去年我市出臺《馬鞍山市科技型企業培育認定管理辦法(試行)》,著力加大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培育,摸排了一批獨角獸、瞪羚、哪吒培育企業,靶向施策支持企業提檔升級。
戴婷婷介紹,對2024年入選馬鞍山市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入庫企業,我市將在資金獎補、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不僅如此,我市還聚焦產業升級強化科創賦能,全力開辟產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升格市人工智能產業專班,頂格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雙招雙引”。2023年新簽約項目27個,投資金額66.48億元,居全省第4。安徽蘭宇智能無人機項目、海光電子高端磁性元器件智能制造項目等10個人工智能產業項目開工建設,馬鞍山智能裝備及大數據產業園項目等15個項目已實現投產。
平臺:讓更多創新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節后沒有‘怠速期’,一上班我們就加大油門往前沖。”2月27日,安徽工業大學工程院常務副院長、大學科技園總經理王璐教授說,他們的團隊正在按照我市“科創集中區”建設設想,積極謀劃建設“馬鞍山智谷”,爭取讓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今年年初,市科技局會同安徽工業大學等相關單位,赴合肥市“科大硅谷”考察學習后,萌發了打造“科創集中區”的想法,計劃通過大力推動安徽工業大學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校內師生創新創業,以大學科技園為運營主體,依托現有科創基礎和環安工大校園周邊區域的空間資源,加快推動具有馬鞍山特色的“科創集中區”建設。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環節,‘科創集中區’建設將使科技成果走向產業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更通暢。”市科技局區域創新與基地建設科科長孟宏星介紹,近年來,我市推動建立符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高效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在建機制、出政策、搭平臺上下功夫,持續加強創新研發、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等機構建設,出臺市級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加快推動市級平臺向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躍升。2023年,全市新增省級以上平臺27個,3家單位獲批組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此外,我市大力推動雙創平臺擴面提質,新增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4個,獲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2個。
創新:從長三角走向全國
“2023年,共有88家企業申領創新券補貼額度,其中審核通過77家,為企業提供2310萬元創新券申領使用額度。”2月27日,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主任池本軍介紹,2024年剛開年,我市第六批科技創新券兌付進入審核階段,將惠及同興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興環保”)等8家企業。
“公司始終以治理工業廢氣污染、重現碧水藍天為己任,矢志技術創新,攜手中國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創建了北京及安徽兩個產學研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同興環保總經理鄭勇表示,得益于走產學研發展道路,公司已連續多年獲評高新技術企業,產品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池本軍介紹,自我市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券政策以來,已迭代升級至3.0版,科技創新券申兌范圍已從原先的僅限于長三角區域擴大到全國通用通兌,在推動科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聯通匯聚全國范圍優質科創資源、促進我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邁出更加開放的步伐。截至目前,我市科技創新券已累計完成兌付項目26個、282.08萬元,促成企業實現訂單764.84萬元。
科技創新券為企業研發添“底氣”,人才則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子”。如何招來高層次人才,建設“研發飛地”成為一種選擇。目前,我市企業已在全國各地建成21家“研發飛地”,跨域引育高層次科技人才百余人。政策加持下,應運而生的“飛地”模式、與日俱增的“飛地”企業、落地開花的“飛地”項目,讓人才各得其所、讓賢能盡展所長。一個逐夢來“馬”、“鞍”居樂業、“山”馬奔騰的科創人才生態,點燃了馬鞍山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引擎”。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王亞夫 吳子洵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