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姿的“扎彩”、歡快喜慶的“跳和合”、熱鬧活潑的“蓮湘舞”、驅邪納祥的“跳五猖”、技藝高超的“踩高蹺”......
正月初五,破五日,迎財神。
一場盛大的馬鞍山市非遺民俗展演活動將在采石磯景區歡樂舉行。
何為非遺?是傳承百年,歷經滄桑,仍原汁原味。
何為民俗?是男女老少,世代相傳,仍經久不衰。
非遺,承載著中華文明,蘊含著民族精神,彰顯著民間智慧,是一個地方獨有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
非遺“大餐”,年味拉滿。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口這原汁原味的“馬鞍山味道”。
保護 讓非遺“活”起來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
▲ 湖陽跳五猖 資料圖
歷史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非遺,是文化多樣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最寶貴的共同財富,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亦是一個地方傳統文化和歷史變遷的“活化石”。
因此,非遺保護,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馬鞍山,坐落長江之濱,地處吳頭楚尾,從35萬年前出現“和縣猿人”活動蹤跡,到5300多年前凌家灘成為同時期長江流域最大規模的區域性中心聚落,之后的數千年歷史長河里,一江兩岸、人文薈萃,沉淀和形成了聚山納川、兼容并蓄的馬鞍山文化,使這片土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
▲ 含弓戲 資料圖
伍子胥過昭關、七仙女與董永、千字文、李白跳江捉月、蒼山小白龍等民間文學廣為傳頌;
當涂民歌、和縣民歌、含山民歌各具特色;
采石跳和合、和縣蓮湘舞、三圣儺舞、新市滾龍、黃陂龍燈等傳統舞蹈種類多樣;
東路廬劇、含弓戲、當涂采茶燈雅俗共賞;
湖陽打水滸、含山龍舟、形意八卦拳強身健體;
羽毛畫、含山扎彩、花山剪紙、姑孰畫派、佳山石雕、吹糖人、絲綿畫等傳統美術惟妙惟肖;
太平府銅壺、博望打鐵、含山封扁魚、采石磯茶干、烏江霸王酥、橫望山米酒等傳統技藝精妙絕倫;
戴氏正骨法、唐氏中醫婦科、江東秦氏傳統燒傷療法等傳統醫藥博大精深;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夏莊七夕水燈、湖陽跳五猖、向山踩高蹺等民俗活動妙趣橫生。
▲ 花山剪紙 資料圖
根據普查結果,馬鞍山現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源900多項,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10大類。
為更好地保護非遺資源,馬鞍山建立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開展非遺普查調查,按照非遺的形式、內涵、種類、項目和相關的人文背景、資源分布情況等進行分類分項整理,建立非遺數據庫,完整地記錄和保存民族民間藝術的原始形態,系統地記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傳承、研究、利用非遺留下寶貴資料。
截至目前,馬鞍山各級公布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63項,其中縣級167項、市級69項、省級25項、國家級2項;共有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175人,其中縣級119人、市級33人、省級21人、國家級2人。國家、省、市、區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錄體系漸趨完善。
傳承 讓非遺“興”起來
非遺保護,重在傳承。
走進當涂縣湖陽鎮老街的清風扇莊工藝品坊,房子里掛滿顏色各異的羽毛扇,這些羽毛扇都出自非遺傳承人夏三紅和他的愛人孫明美之手。30年羽扇輕搖,分揀、扎把、穿絲、整形、上色、繪畫等十幾道工序爛熟于心,如今他們又教會了女兒,讓這項制作技藝得以傳承下去。
▲ 湖陽羽毛扇深受群眾喜愛
從2008年開始,采石跳和合市級傳承人沐潔就在雨山區文化館開設采石跳和合成人培訓班。時至今日,培訓班已開課550多個學時,參與學員達1萬余人次,讓采石跳和合這一傳統舞蹈有了更加廣泛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傳承,人才是關鍵。
非遺的科學保護傳承需要專業人才;讓非遺走出“深閨”、綻放時代芳華,則需要傳承人的創新。
每季度定期開展非遺相關政策、法規學習;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培訓班;開展“師徒結對”活動,培育非遺傳承人;鼓勵非遺傳承人開設工作室,發揮專業特點與優勢,注重非遺的探索創新,有效發展和繁榮非遺文化產業......一直以來,馬鞍山在非遺人才培養上都不遺余力。
▲采石跳和合成人培訓班
當涂縣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當涂民歌的發源地。這里的民歌唱了1600多年,為何能不僅從未中斷還越唱越火?一切先從娃娃抓起。
當涂縣積極開展“民歌進校園”,組織當涂民歌傳承人擔任文化志愿者,在當涂縣實驗學校、團結街小學、青蓮路小學、東營幼兒園等學校開展民歌教唱活動,每年教唱學生超2萬人次。2023年,通過教唱活動,當涂縣還打造了少年組民歌節目20個,讓古老的當涂民歌煥發蓬勃的生命力。
▲ 當涂民歌傳承人在開展民歌教唱資料圖
龍年春節來臨之前,博望區林春和非遺展示館正式開館。林春和酥糖、葉家橋米酒、農騰有機大米、博望香菜、新市粉絲……非遺手工食品琳瑯滿目,非遺食品展示、體驗、品嘗、銷售等功能齊全。“建設這個展館的目的,就是讓馬鞍山非遺發揚光大,讓舌尖上的非遺進入尋常百姓家。”“林春和”非遺傳承人陶賢霞說。
為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馬鞍山積極推進馬鞍山市非遺展示館、和縣非遺展示館等建設,建成3處省級傳習基地,通過實物、圖片、資料等集中展示非遺獨具的特色與魅力,讓傳統的歷史文化在各類展館中得以長遠地傳承與保護。
弘揚 讓非遺“響”起來
見人、見物、見生活。走進現代生活,才是非遺長遠傳承、真正活下去的方式。
大年初五開展非遺民俗展演活動,這在馬鞍山已是第四次了。利用春節假期,走進百姓生活、走到游客身邊,正是馬鞍山弘揚傳統文化、展現非遺魅力,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升群眾文化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舉措。
▲ 馬鞍山民俗展演 資料圖
近年來,馬鞍山創新推動“非遺+節會”“非遺+文旅”“非遺+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激發非遺傳承新活力,逐步打造非遺傳播品牌。
在本地,融入現實生活。
馬鞍山利用李白詩歌節、“品·約四季”等活動,開展非遺“迎新春”展演展示、非遺助力鄉村游、“非遺進景區 暢游采石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馬鞍山分會場活動等,選取全市具有特色的非遺項目進行展演、展銷,并在景區和星級賓館設置非遺產品銷售展示專柜等,將非遺活動與旅游、購物相結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宣傳,推動了本地旅游經濟業態和非遺文化的融合發展。
▲ 非遺展演 資料圖
走出去,打造非遺品牌。
馬鞍山不斷拓展非遺對外傳播渠道,積極參加全國各地展覽、畫展、民歌比賽等活動,展示優秀非遺文化資源,加強傳統文化推廣交流,同時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加大馬鞍山非遺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感知、聽見、看見馬鞍山非遺。
▲ 當涂民歌參加長三角原生態民歌邀請賽
“運河尋夢”2023年中國(淮北)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展上,馬鞍山采石磯茶干制作技藝、含弓戲驚艷亮相;當涂民歌《勤嫂子·熟透的莊稼一片黃》參加第二屆“池州杯”長三角原生態民歌邀請賽榮獲最佳創編獎;和縣打蓮湘《鄉土鄉音鄉情》赴江蘇昆山參加“張浦杯”長三角蓮湘舞比賽,榮獲最佳傳承創新獎;“筆墨生活·姑孰畫派新樣態作品展”走進安徽省文化館安徽畫廊......
一個個活動、一項項佳績,展現了馬鞍山非遺保護傳承弘揚取得的累累碩果。
▲ 和縣打蓮湘參加“張浦杯”長三角蓮湘舞比賽
非遺,是跨越時間的文化沉淀。
當下,馬鞍山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正在挖掘非遺項目內涵、講好非遺背后故事、傳承非遺項目基因等方面,積極探索有效發展路徑。
走向未來、走向世界,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馬鞍山非遺正煥發出新的能量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