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我市充分發揮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不斷創新金融信貸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全面推動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
截至9月末,全市人民幣貸款余額3300多億元,較年初新增460余億元,21家商業銀行共向我市各類經營主體推出了300多個信貸產品,為企業發展增添了金融動能。
創新產品供給 滿足企業需求
今年初,慈湖高新區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需求急迫。建設銀行馬鞍山市分行得知情況后,充分利用該企業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的條件,迅速匹配“科技支持貸”產品,為該企業成功授信1200萬元,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助力企業轉型發展。
“科技支持貸”是建設銀行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省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推出的專屬信貸產品,是用于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周轉的流動資金貸款。
“科技支持貸”是我市金融機構立足市場需求,發揮金融優勢,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全市各大銀行立足市場,根據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不斷豐富產品類型,有針對性地推出信貸金融產品,實現多元化供給。
針對企業規模大、經營效益優的制造業龍頭企業,我市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對接,推出“園區貸”“專精特新貸”等金融產品,對企業實行批量授信,滿足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技術改造等方面的信貸需求。針對小微企業抵押物不足、輕資產、經營規模小等行業特性,各金融機構積極推出專屬貸款,對稅收高、經營收入好的企業提供線上純信用貸款產品,對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但目前經營數據表現不佳的小微企業提供線下貸款產品。我市鼓勵各金融機構積極參加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創新專屬產品,努力構建銀企互信、自律踐諾的合作環境;對初創期、高附加值和行業前景光明的科技型企業,在與普通小微企業同等條件下優先立項、審批授信,進一步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出臺專項政策 積極助企紓困
為了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市還連續出臺多項金融助企紓困政策,讓企業獲得更多金融信貸支持。
“開門紅”貼息政策方面,為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融資幫扶力度,我市對2023年一季度新增貸款額度在50萬元及以上的制造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按照新增貸款額度的1%給予企業補貼。該政策共惠及企業600多戶,補貼金額2000多萬元,進一步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政策方面,市縣兩級共同設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全市小微企業單戶貸款額度不超過1000萬元,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單戶貸款額度不超300萬元類型貸款,依據相關標準確定相應風險補償,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初創期科技類企業的信貸支持。
建立工作機制 優化金融服務
為更好發揮金融牽引作用,按照“管行業必須管融資”的工作思路,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會同市直有關部門和縣區載體組建金融服務站,聘請金融機構業務骨干擔任金融服務顧問,積極開展政銀企對接活動,建立合理融資問題“摸排—協調—反饋”閉環機制。
依托金融服務站,我市金融部門結合金融“五進”走訪工作,分層分行業摸排各類經營主體融資需求及存在問題。同時,暢通“線上+線下”問題反饋渠道,開通“12345”金融服務熱線,“7×24小時”接聽轉辦融資服務問題;通過數字化“五進”平臺,收集各類經營主體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企業反饋的合理融資需求,實行市、縣區(開發園區)兩級協同聯動,分層逐級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此外,我市金融部門還進一步深化金融領域服務創新,持續開展“馬上融+”政金企對接活動,邀請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與金融機構面對面溝通,就融資存在的問題共謀解決方案;完善金融服務平臺功能,開設普惠金融、新市民等服務專區,實現與省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用戶互認、數據共享、產品統一、政策協同等深度對接,今年以來通過平臺累計撮合貸款投放超350億元;鼓勵轄區內各金融機構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和專項工具,降低資金成本,向實體進一步減費讓利。
記者 況安軒 見習記者 陶志堯
通訊員 李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