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發布《深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其中一條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引發廣泛議論——“對新能源車、傳統燃油車實行差異化停車收費價格機制”。
對此支持者有之,質疑者也不在少數。有人認為,低碳出行已是大勢所趨,在“碳達峰”背景下,這是一個有益嘗試。與此同時,不少燃油車主則感到有失公平:“新能源車是比油車的占地面積小?”“不能為了讓買新能源,而對燃油車區別對待”。
事實上,深圳并非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早在2019年,海南省就出臺了新能源汽車停放服務費收費優惠的政策;《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22年行動計劃》也曾提及,“研究針對新能源汽車的道路差異化停車收費價格政策”……總體而言,國內多地都有類似優惠政策,只是力度不盡相同。
從購車補貼、減免購置稅到放寬車牌搖號,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的一系列的政策助力。此次停車收費差異化政策引發爭議,也無非是觸及了一個老話題:政策制定是否足夠公平?就如同補貼新能源車也曾引發燃油車主不滿一樣,差異化收費,是否意味著同一個停車場內,燃油車要付出更高的使用成本?
目前,這項新政的具體細則還有待明確。實行差異化收費,有可能是新能源車享受一定折扣,燃油車沿用原來的老方案,也可能是“一降一漲”。顯然,第一種辦法更容易讓人接受。另外,在燃油車主已經繳納較多公共稅費的情況下,若是兩者的價差不夠合理,也同樣可能會激起一些燃油車主的“相對剝奪感”。在后續工作中,相關部門應及時做好政策闡釋,充分說明其必要性,同時在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讓收費標準更科學和透明。
深圳在《方案》中明確: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汽車比例達到70%左右,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00萬輛左右。放眼全球,汽車產業低碳發展、實現綠色轉型箭在弦上,深圳的決心不難想見,此舉也可能引發更多城市跟進。應當看到,目前新能源車“充電難、充電慢”的“里程焦慮”仍然待解,消費者的決策并不完全取決于成本考量,停車費用還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其中特別提到:“穩定燃油車消費,鼓勵發展混合動力、低碳燃料技術”,其政策用意就是要化解性能痛點,促進平穩過渡。長遠來看,在政策引導之外,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歸根到底要以品質變革撬動更多真實需求,實現“雙碳”目標和個體選擇的良性互動。 (鐘 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