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7日,我市黨政代表團前往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湖州市學習考察。為期三天的行程中,“長三角一體化”“對標學習”等核心詞頻頻閃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馬鞍山的最大機遇、最大紅利、最大動能。我市各級各部門將全面對標學習滬蘇浙,加快打造生態優、產業強、活力足、城鄉美、百姓富的長三角“白菜心”,奮力走出新時代馬鞍山高質量發展新路。
迎“長風”奮楫前行,馬鞍山“一馬當先”:寧馬城際鐵路、巢馬城際鐵路建設正酣,產業一體互融加速,毗鄰地區突破成效顯著,跨省通辦業務擴面……馬鞍山與長三角城市的距離前所未有地拉近。
拼字當頭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速
8月11日,2023馬鞍山(上海)投資促進推介會在上海舉行。此次推介會由馬鞍山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工商聯(總商會)共同主辦,長三角地區90余家企業負責人出席。現場簽訂了3項區域合作、科技合作協議和9個產業項目投資協議。
再把時針回撥。
今年5月28日,“投資馬鞍山行”啟動大會舉行。70余家國內外企業和投資、咨詢、金融機構負責人應邀而至。會上,馬鞍山正式啟動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計劃,首次授牌招商合作伙伴8家;現場13個項目簽約,其中9個為外資項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
近年來,我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毗鄰地區優勢,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做配套,培育壯大半導體、5G通信通訊、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推動產業一體化發展,加快融“寧”入“長”步伐。
數據顯示,2020至2022年,我市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263個,20億元以上項目123個,50億元以上項目28個,100億元以上項目7個;來自長三角地區項目753個,占比59.6%。泉峰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正奇控股20GW高效N型電池片智能制造產業化項目等一批百億大項目落戶我市。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簽約項目272個,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30個,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8個,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以上項目2個;新引進項目中來自長三角項目54個,占比56.8%,順利實現“雙過半”任務目標。
互聯互通 融入半徑擴大
8月31日,在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副汊航道橋馬鞍山側施工現場,重達605噸的首段鋼桁梁在國內最大噸位的架梁起重機——CQ1800B型架梁起重機的吊裝下,在距離水面60米高空與導梁精準對位,標志著大橋馬鞍山側建設正式進入鋼梁主體架設階段。
近兩年,幾乎每隔一段時間,“軌道上的馬鞍山”建設進度就會在市民的朋友圈刷屏一次。就在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公鐵大橋馬鞍山側建設正式進入鋼梁主體架設階段前不久,8月17日,寧馬城際鐵路跨慈湖河連續梁順利合龍。
東向發展,交通先行。一個個重大交通項目落子如飛,一張立體交通網四通八達、縱橫交錯。
除了巢馬城際鐵路、寧馬城際鐵路,商合杭鐵路含山段建成投運,長三角首個鐵水聯運工程——鄭蒲港鐵路通車運營,揚馬鐵路(安徽段)可研報告獲批,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開工建設;連通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的馬濮路快速通道等一批省際“斷頭路”陸續打通,寧馬高速“四改八”、寧和高速加快建設;長江馬鞍山段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和縣“皖江港”、中心港區9號碼頭改擴建工程加快建設……三年來,長三角在變,馬鞍山也在變,但有一點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馬鞍山向東而行、通江達海。
聯治共享 群眾獲得感提升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長江江豚是長江中僅有的水生哺乳動物,也是極度瀕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譽為“水中大熊貓”。2022年,由馬鞍山市和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協同制定的《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正式施行。這次協同立法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協同立法,也是全國首例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一江碧水滾滾東流,串起蘇皖兩省,也拉近了馬鞍山與南京的關系。近年來,兩地互動頻繁,共同描繪都市圈的精彩。
2月28日正式運行的蘇皖“兩省一街”丹陽警務室政務服務窗口讓兩地群眾實現“進一扇門,辦兩省事”。
寧馬兩地簽訂《馬鞍山市丹陽中心學校與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合作辦學協議》,掛牌合作共建南京市百家湖小學博望分校。南京市中醫院、南京第一醫院成立跨界醫聯體,建立綠色轉診通道。博望區7家醫院已納入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范圍,實現了兩地參保群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我市共有10條公交線路與江蘇實現無縫對接,線路總長約225公里,日運行近500趟次,客運量近7000人次。我市至南京已開通7條跨省公交專線,建成使用寧和公交換乘中心、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公交調度場、寧馬慈湖公交樞紐場站。馬鞍山市民卡已具備南京公交地鐵刷卡、公共自行車租賃、醫療掛號、景點游覽、圖書借閱、停車繳費等功能,實現了“雙城如一城”的無縫銜接。
百川東到海,以鄰為友、跨界攜手,馬鞍山加速“融長”!
記者 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