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3周年之際,記者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探訪走過的部分鄉村,看看那里的老鄉生產生活情況。
脫貧致富漲收入
位于蒙洼蓄洪區的阜南縣郜臺鄉,因地制宜種植杞柳,并將其作為原料進行工藝品編織。因柳編產業發展迅速,郜臺鄉已成為“中國柳編之鄉”。
“按件記錢,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可以做,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就在家里編。只要能做完,都能拿到錢。”郜臺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經理張朝玲介紹,“公司已經先后帶動本鄉和周邊十多個鄉鎮的1000多人就業,努力解決當地群眾的就業問題,助力鄉村振興。”
在田間水邊隨風擺動的小小柳條,在勞動人民的手中已經成為小小“金條”。
2015年成立的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阜南縣當地的代表性民營企業,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主要幫扶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附近因為需要照顧老人和孩子而無法外出打工的留守婦女,都可以進入工廠工作,多勞多得,補貼家用。
據公司負責人王恒亮介紹,隨著工廠的發展,務工人員也在不斷增加,工人工資也跟著上漲,“從剛開始平均工資2000到2500元,增長到現在的3000至3500元,熟練的工人一個月甚至能拿到7000元。”
“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以后,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工資越來越高,福利也越來越好了。現在廠里多了食堂,還能托管家里的小孩,這些都是給員工的免費福利。”女職工鄭繼影一邊忙活兒,一邊笑著說。
在李郢村的仁超芡實基地,種植大戶任超正忙著采摘芡實,他說:“每年一畝地的產值有6000元左右,去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300萬元,收益十分可觀。”
仁超芡實基地自2018年成立以來,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水中小小的“金豆豆”已經帶動124戶貧困戶土地入股,帶動務工50多人,人均年收入1.5萬元。芡實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保護生態促產業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地處肥東縣長臨河鎮,濕地一望無際,水草豐茂。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濕地考察后,當地政府牢記囑托,制定目標,推進濕地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
“3年前我成為了護漁員,最明顯的變化是生活穩定了,每個月都有了固定的收入。”望著平靜的水面,護漁員王仕和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我們的下一步計劃是探索和發展濕地農業經濟,主攻綠色水稻產業,再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和水產養殖產業。”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政介紹。十八聯圩生態濕地利用現有條件發展生態農業、水產業,現有水稻、油菜、黃豆、小麥等多種農作物,在發展濕地農業經濟的同時,也為濕地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生境。
“這里的民宿都是在民房的基礎上改造的,每到節假日,一間房的價格能達到一晚400元左右,我們的收入明顯提高了。”肥東縣六家畈鎮的民宿老板指著古鎮里一間間精美的民宿,臉上露出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位于長臨河鎮正南方的六家畈古民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環山依水,阡陌相接。近年來,六家畈把發展鄉村旅游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中,致力打造集文化旅游、農業觀光、生態休閑、康養度假于一體的合肥鄉村振興樣板。
合力共創新生活
“坡下綠草坡上花,水底魚兒水中鴨,若問人間哪里好,美麗莊臺是我家。”這是對莊臺人幸福生活的生動描繪,經過整治“五化”建設、居民遷建和“四小園”建設,現如今,阜南縣的莊臺已經成為蒙洼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時候這里污水橫流,路還窄,連一輛三輪車都過不去。但現在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咱們這里還新修了停車場、安裝了健身器械呢!”村民黃如翠和母親坐在新修的亭子下納涼,看著藍天白云下的美麗村莊,情不自禁地感慨。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后,莊臺依托紅色景點,開始逐步探索旅游業。定制了一系列的文旅產品和工藝品,在游客前來旅游時進行銷售,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曹集鎮團委書記郭瑩瑩向記者介紹。為了讓村民守住“錢袋子”,利民村利用莊臺獨特的資源優勢,依托蓄洪區獨特的西田坡莊臺景觀和秀美的濕地風光,積極謀劃旅游產業,開發旅游資源,發展采摘園、垂釣中心等,打造旅游莊臺。通過生態旅游業增加群眾收入,促進鄉村振興,讓群眾吃上“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推進鄉村振興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