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文明村”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只要提到劉文尚這個名字,村民們無不念他的好。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七房村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村民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了尋找新路子,部分村民開始搞起了螃蟹養殖,但因為買到了劣質蟹苗,養殖戶出現了大面積虧損。
如何解決蟹苗質量問題?這個難題擺在了當時的七房村黨支部書記劉文尚面前。“我們自己搞蟹苗,我是黨員我帶頭?!眲⑽纳兴奶幦〗洠⒆蕴?萬多元帶頭嘗試,成功培育大眼蟹幼體,成為七房村蟹苗養殖第一人。后來,他將蟹苗培育技術無償傳授給村民。到劉文尚退休的2002年,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業轉型做了特色養殖,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0萬余元。再后來,七房村成了“中華蟹苗第一村”,大多數農戶從事蟹苗養殖,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三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富裕村。
劉文尚退下來后,擔任村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他動員有能力的老黨員帶頭參加關工委工作,目前全村已有59名“五老”成為關工委骨干。七房村依托黨小組建立了6個關工小組,黨小組長任關工小組組長,并配備了24名“五老”信息員,全面實施網格化服務?!拔謇稀毙畔T頻頻走訪轄區青少年家庭,第一時間掌握青少年情況,第一時間解決青少年困難。全村近300個青少年家庭,劉文尚都走訪過,有的困難青少年家庭他走訪過幾十次。為豐富青少年的課余生活,劉文尚在全鎮率先辦起了“校外教育活動站”,開設蒙學文化、革命故事會、文體活動等課程,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豐富留守兒童假期生活,解決家長的后顧之憂。
劉文尚還擔任村蟹苗合作社生產和營銷顧問、鎮蟹苗養殖技術顧問,在他的全力幫助下,周邊近200家青年養殖戶走上富裕之路。王漢組村民劉元治,既沒文化,又無技術,生活困難,劉文尚為了幫助他致富,無償提供蟹苗,一個月20多次上門,手把手、面對面提供技術指導。村民李九民,由于經營不善,養殖蟹苗虧損,負債累累心灰意冷,不準備繼續進行養殖,劉文尚知道后,及時找他談心,幫助他分析原因樹立養殖信心,同時聯絡村里幾位五老養殖戶一起為他擔保,又以入股的形式幫助他恢復生產經營,經過一年的努力,李九民不但還清了債務,還賺了十幾萬元,如今住進了闊氣的小樓房。
劉文尚向村“兩委”建議,挖掘七房村文化資源,推進文化育人。他的建議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七房村投資100多萬元,建設6個文化廣場。劉文尚組織“五老”積極參加鄉村文化活動,成立了七房村“五老”文藝宣傳隊,并擔任隊長。如今,每到周末,村文化廣場上老少同樂的場面隨處可見,村民們在自編自演的傳統文化節目中度過休閑時光,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
此外,為充分發揮“五老”德高望重、說話有力度、社會基礎好、協調化解矛盾糾紛容易被村民理解和接受的特點,劉文尚還牽頭組建七房村“五老”調解委員會、紅白喜事理事會并擔任負責人,為打造“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立下汗馬功勞。
生命不息,服務不止。今年已經年逾80歲的劉文尚笑稱自己是“80后”,表示將在關心下一代事業中,盡其所能發光發熱。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許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