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鋼設市、因鋼興市,位于長江下游的馬鞍山,是一座濱江工業城市。2022年,我市以全省2.9%的市域面積和全省3.6%的人口,貢獻了全省5.6%的經濟總量。這一年,我市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424.2畝/億元,年下降率為8.75%,位居全省前列。
究其根本,源自我市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實踐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有限的土地資源釋放更大的產出效益。近年來,我市堅持改革創新,做好“新”字文章,激活資源要素活力。2023年,當涂縣和博望區獲得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范縣(區)榮譽稱號。
向上布局,衍生資源“新裂變”
有限的土地空間,如何高效利用?“向上”布局,是我市走出的第一步棋。
日前,走進位于寧馬新型功能區總投資30億元、總占地面積350畝的美利信新能源汽車結構件智能研發生產項目現場,工程車來回穿梭,打樁機、塔吊等大型機械設備有序運轉。
“你看!那里正在建設的是一間機械加工車間和一間鑄造車間。”指著不遠處的施工現場,寧馬新型功能區規劃建設局負責人高慶介紹,這個項目不僅要將機械搬上樓,廠房頂部也將新建停車場,讓汽車停上頂。
傳統的大型重工行業由于承重等多種因素,往往都采用單層廠房設計,這就造成了工業用地存在投資強度低、開發強度低等問題。“不同于以往,‘汽車上頂,機械上樓’這種新的節地模式,將大大提高工業用地的利用率。”高慶說。
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就會有寸土寸金的豐厚回報。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構建“自然精彩”節約集約利用體系,激勵企業通過“空間換地”,做大“蛋糕”、提高“畝均”,破解資源型工礦城市轉型要素難題。
在當涂經開區,安徽泰恩康制藥有限公司新近封頂的兩幢四層廠房,刷新了該園區多層廠房之最。“主體高度24米,相當于8層住宅樓的高度,主體分為四層,局部五層,總建筑面積1.7萬平方米。”企業常務副總經理柯江英介紹道。
去年,企業決定上馬新生產線,需要新建生物藥廠房、化學藥廠房各一棟。項目上馬的第一需求就是土地,然而,企業周邊早就廠房林立,就近擴張已不可能,別處擇地更是不利于內部的物流循環和管理。
為破解要素制約,該企業主動求“變”,向空間要土地,利用廠區內原有的閑置土地,建設多層廠房,實現自主增容。“提高畝均效益,是企業自身應有的追求。”柯江英算了一筆賬,新項目全面達產后,年營業收入可增加到8億元、利稅5600萬元,企業畝均效益將從B類直接躍入A類。
騰籠換鳥,釋放發展“新空間”
一邊是新的工業項目用地緊張,一邊是少數拿地企業處于低效能運作狀態,土地無法物盡其用。如何破題?我市的第二子,就落到了騰籠換鳥、盤活存量上。
安徽格瑞德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招拍掛的方式取得了位于雨山經開區的約93畝土地,地塊位置優越,但企業因自身資金問題,未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投資建設,導致土地資源閑置。
“‘騰籠換鳥’關鍵在‘騰籠’,就是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因地制宜將低效土地資源騰挪出來,空出‘籠子’。”雨山經開區規劃建設局局長李鵬介紹,為破解低效用地難題,雨山經開區制定了專項處置方案,通過司法拍賣的方式收回了閑置土地。
隨后,雨山經開區與深業華東科技園簽訂了“標準地”投資協議,“帶標出讓”為土地設置投資強度、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等“門檻”,由其新建標準化廠房,并招引符合園區定位的智能裝備制造、功能性材料等戰新產業,打造集生產制造和研發設計于一體的都市型工業科技集聚示范園區。
“這里的標準化廠房配套設施齊全,水、電、氣、污水處理等設施已全部到位,對我們這樣希望‘拎包入住’的企業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入駐企業安徽戴密譜檢測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江宏海不禁點贊。
據悉,不到一年時間,深業華東科技園21棟廠房全部建成,80%已完成交付,其中,六七成入駐企業來自長三角地區。
清理閑置低效用地,向來是一場硬仗。對此,我市迎難而上,自有擔當。
2021年,我市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領導小組雙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抽調紀檢監察、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等部門業務骨干組建工作專班集中辦公,各縣區園區壓實責任、包保作戰,各部門對照職責、持續發力,以“一盤棋”行動、“一股繩”合力,迅速掀起專項清理處置的強大攻勢。
一塊一塊分類施策,一塊一塊整治盤活。我市根據不同企業、不同地塊情況, 實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制定處置方案,探索運用有償收回、兼并重組、合作開發等多種途徑,挖掘存量土地資源,推動建設用地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提效轉變。
“沉睡”的土地不斷被“喚醒”,自2021年8月以來,我市各單位合計處置閑置、低效用地62835.74畝、“爛尾樓”項目4個,為城市高質量發展騰出了新空間。
改革創新,打造產業“新高地”
“標準地”改革,則是我市推出的又一舉措。
記者了解到,自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標準地”改革以來,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計供應“標準地”項目用地287宗20049.64畝。
看似簡單的數字,實則是內部肌理之變。
2020年3月,我市先試先行、率先破題,啟動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增設畝產稅收、能耗和環保等一系列“門檻”,“明碼標價”讓項目“進門”。政府按標出讓,企業對標拿地,變審批制為承諾制,最大限度提升土地供應效率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2021年12月,我市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改革創新,再推“標準地”改革2.0版,通過“事前做評價定標準、事中作承諾定服務、事后定政策強監管”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再次提速實現“標準地”成交即發證、交地即開工、竣工即登記。
不同于1.0版,“標準地”改革2.0版向招商階段前移,通過合理構建共性指標體系和差異性指標體系,編制“標準地”招商產業地圖,與擬入駐企業提前簽訂“標準地”投資建設協議,實現園區對標招商、企業對標拿地。
改革“破浪”、創新“奔涌”,迸發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擦亮的是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
“一個地方發展的快慢,取決于營商環境的好壞。而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長程來法表示。多年經商,程來法走南闖北,去過長三角、珠三角很多城市,他深切地感受到馬鞍山這座城市優化營商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今年3月6日,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后,企業即刻繳納了土地出讓金及相關稅費,申請不動產登記,同步辦理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不動產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這樣的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程來法說。
“四證齊發”,總投資50.8億元項目、占地約370畝的安徽新太合金有限公司年產50萬噸鋁基新材料項目實現了拿地即開工。而這樣的速度,在這座城市屢見不鮮。
5月15日,占地28.26畝的鄭蒲港碳纖維設備生產項目工業用地實現“成交即交地”;5月20日,占地95畝的花山區天盛智能制造產業基地項目實現“四證齊發”……今年以來,一個個項目在馬鞍山落地生根,一座座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當前,‘標準地’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正在開展中期評估工作,梳理改革中依然存在的難點、堵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舉措。”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科科長王中介紹,下一步,我市將優化打造“標準地”改革“3.0版”,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記者 任德玲 余萍 實習生 劉夢昕
通訊員 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