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8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該《指導意見》。圍繞區域協調、創新協同、產業協作、設施互聯、開放共贏、生態共保、民生共享、機制創新等,《指導意見》從8個領域提出了具體舉措。
區域協調方面,我省將構建全省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新格局。以“融圈進群”為方向,推動合肥都市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聯動發展,提升城市群輻射聯動效應。持續推進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六安與上海對口合作,加快安徽長江城市帶、省際毗鄰地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全力增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
在創新領域,我省將攜手滬蘇浙共同打造深度融合協同創新體系。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深化“兩心同創”,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動科創金融良性互動,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產業協作上,我省提出“合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堅定不移做大做強汽車“首位產業”,加快壯大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加快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布局。打造長三角“大糧倉”“大廚房”,提升區域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度假“大花園”。
設施互聯方面,我省將“共筑長三角高水平基礎設施網絡”。堅持適度超前、協同推進,加快建設聯結長三角、輻射全國、通達國際的大通道大樞紐,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和世界級港口群,深化區域能源水利合作,進一步放大安徽區位優勢,服務和支撐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圍繞開放共贏,我省提出“攜手提升開放合作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主動參與國際產業競爭合作,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打造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安徽聯動區等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加強“走出去”海外招商,共同建設長三角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關于“共建生態優先和諧共生美麗長三角”,我省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推進美麗安徽建設。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扎實做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打造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推動長三角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提升全省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省將著力補齊民生短板,推進與滬蘇浙重點民生領域資源共享,拓展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應用場景,研究落實“同城待遇”。推動教育協同、區域醫療合作,共建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加快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此外,我省還將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區域協調機制作用,加快破除制約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干部人才交流、人才自由流動、成本共擔利益共享、跨區域重大項目合作機制,率先形成創新性、突破性制度成果,為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力。
■ 本報記者 朱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