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江而生的馬鞍山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富含紅色基因:1927年,中共和縣支部成立,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誕生,開始播撒革命種子;渡江戰役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梁山打響了“渡江戰役第一槍”……
紅色是根,有根才有魂;紅色是源,有源才有流。在這片土地上,紅色故事在這里傳頌,紅色血脈在這里賡續。
尋紅色足跡 憶崢嶸歲月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來到長江西梁山段,游客在游覽風光、感受濃濃詩意的同時,也在移步換景間感受城市紅色“血脈”。
西梁山位于長江之濱,與東梁山隔江遙望,形如天門,故合稱天門山,為長江之咽喉。74年前,“渡江戰役第一槍”就在這里打響,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勝利號角。
西梁山是渡江戰役的重要戰場,西梁山一戰讓1000多名烈士長眠在西梁山上。為緬懷先烈,自1952年起,人們先后在西梁山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和革命烈士塔、西梁山戰斗紀念館、紀念亭和朱慕萍烈士碑等建筑,供后人瞻仰懷念。1982年,西梁山革命紀念地被批準為首批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批準建立西梁山烈士陵園;2001年,被批準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們不僅共飲一江碧水,也共享一片精神家園,長江記錄無數革命先烈的足跡。繼馬鞍山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后,1930年,馬鞍山第一個縣委——中共巢含縣委成立;抗戰時期,新四軍挺進馬鞍山敵后,和當地抗日武裝劉一鴻的抗日自衛隊、和含支隊等密切配合,在一江兩岸建立起橫山、濮塘、和含等抗日根據地。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紅色文化
“在這里,可以體驗一次震撼心靈的‘紅色之旅’,了解更多紅色文化。”前不久,青年黨員小黃參觀了新四軍七師含和獨立團舊址后感慨道,“馬鞍山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得很好,讓紅色精神潤物無聲。”
新四軍七師含和獨立團舊址于2021年6月建成,通過豐富的歷史實物、照片和翔實的資料,生動展示了含和獨立團的戰斗場景,全面記載了含和獨立團的發展脈絡和光輝歷程。該舊址總占地面積479平方米,建筑面積252平方米,主體部分由“精忠報國、含和砥柱”“抗日烽火、戰斗歷程”“魚水深情、勝利之本”三個展廳組成。不久前,新四軍七師含和獨立團舊址被命名為“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紅色教育基地”。
近年來,馬鞍山通過不斷深挖“紅色富礦”、講好紅色故事,使紅色歷史和紅色精神更加可觸可感,用根植本土的“生動教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
“長江紅色文化是流動的,發展的,是一種‘紅色動能’,為城市發展、旅游升維、鄉村振興等提供不竭動能。”作為全市基層理論宣講骨干,陶廣亨一直致力于傳播紅色文化,他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紅色故事,讓大家在沉浸式體驗中接受紅色“洗禮”、感悟“鐵軍精神”,汲取信仰力量。
紅色資源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寶藏,紅色歷史更能代表一座城市的氣質。馬鞍山將大力弘揚紅色文化,讓紅色血脈在馬鞍山綿延賡續。
記者 劉小慶 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