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瓜果飄香。在含山縣仙蹤鎮尋虎山下,馬鞍山綠營林業有限公司的數百畝桃園里,黃金蜜、錦繡等鮮桃品種陸續成熟,帶著醞釀了數月的“甜蜜”,“脆爽”上市。果農們頭頂烈日,忙著采摘、分揀、裝箱,個個喜上眉梢。
收購商們則早早地將車子開到了果園里,等著鮮嫩欲滴的桃子從枝頭被摘下,就忙不迭地選果、稱重、裝車,發往各地。“我們通過綠色種植、精細化管理,結出來的桃子品質好,又大又甜又香,客商都是慕名而來。”該公司負責人呂德文說。
十年扎根,十年摸索,綠營林業做深黃桃種植的同時,還不斷發展林下養殖、農業觀光、休閑采摘等產業,不僅帶動周邊農戶就業,助力脫貧戶增收,更在尋虎山里“尋”到了集種植、銷售、觀光、采摘等于一體的融合發展之路。
山水綠,有顏值;產業綠,有價值。近年來,含山縣立足丘陵、荒地、低產林地等資源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謀劃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茶葉、黃桃、葡萄等茶果產業,其中已發展梨、桃、葡萄等果樹近1.6萬畝,預計產量達1.78萬噸。
現如今,碩果累累,“甜蜜”升級。7月26日,隨著最后一批設備進場,林頭鎮龍臺村黃桃罐頭加工項目正式進入設備調試聯動階段,項目達產后,可年產500噸黃桃罐頭,帶動24人就業,每年為龍臺村村集體經濟增加15.3萬元;在銅閘鎮太湖村,游客們拎著果籃,穿梭于果園中,體驗采摘樂趣,品味田園生活……含山縣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水果、茶葉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這頭的含山,果香正濃;那頭的和縣,蔬果鮮美。
寬闊連片的種植基地,綠色有機蔬菜瓜果長勢正俏;標準化日光溫室里,綠油油的辣椒苗、番茄苗正茁壯成長……一個個規模化、產業化的示范基地,涌動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而在蔬菜交易市場,人頭攢動、車水馬龍,一車車帶著露珠的新鮮蔬菜,將從這里出發,走向全國各地百姓的餐桌。
作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園子”,和縣與合肥、南京簽訂了蔬菜保供協議,并在合肥、南京等地的農產品交易市場設立了和縣蔬菜銷售專區。“我們有大量的蔬菜經紀人活動在長三角地區,將優質的和縣蔬菜銷售到長三角地區,目前年銷售量近65萬噸。”和縣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張金龍表示。
與此同時,預制菜產業成了和縣緊抓“風口”、逐浪“藍海”的新賽道。在棟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分揀、清洗、切割、冷凍等環節,一包包冷凍豆角、山芋成品走下生產線,出口日本;在馬商食品有限公司倉庫,工人們忙碌地為去骨雞爪產品打包,印著“脫骨俠”商標的包裹將發往全國各地;和縣年產18000噸十月豐系列固態調味料及腌制品加工項目已進入二期建設階段……
展望未來,和縣將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45萬畝、總產量達120萬噸、總產值達45億元,并帶動相關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在打造長三角地區最大綠色蔬菜供應基地的同時,使蔬菜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重要產業。
農田四季不閑,產業生生不息,馬鞍山大地處處孕育希望。今年以來,我市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加工延鏈、主體培育和資源特色,打造龍頭企業雁陣,促進鄉村產業融合,實現一二三產增收,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駛入了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我市加快構建含山大米、和縣綠色蔬菜、當涂生態水產全產業鏈,形成產業一體化、供銷一條龍發展模式。上半年,含山大米、和縣蔬菜、當涂水產的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到9億元、19.03億元、17.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10.32%、4.9%。加快推進高附加值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建設,累計創建省級基地23個。
推動農業加工業提質增效。我市堅持“糧頭工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積極搶占預制菜新賽道,成功簽約總投資50億元的曉麥(馬鞍山)預制菜生態產業園項目。上半年,全市綠色食品產業新增項目86個,投資總額203.05億元,其中預制菜項目22個,投資總額85億元。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增至151家。
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我市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方向,推動山水資源、田園鄉村、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線、連線成片。上半年,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8.87億元,增長20.2%。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現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超23.74億元,增長125.7%。
“下一步,我們將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錨定發展目標,厚植產業振興創新動能,夯實特色產業發展基礎,強化產業發展支撐,拓展產業富民增收渠道,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圖/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陳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