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歷史五千年,星光璀璨凌家灘。
5月7日上午,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在馬鞍山精彩啟幕。來自全國各地考古學界的專家學者濟濟一堂,一同開啟“中華遠古文明曙光”的尋秘之旅,領略凌家灘“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之一的獨特魅力。
當天下午,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暨央視紀錄片《探秘凌家灘》開機儀式在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行。儀式結束后,專家學者們對凌家灘遺址外環壕、墓葬—祭祀區、西側發掘點、數字展廳、凌家灘研學基地和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跡考古發掘現場進行了考察。
探秘:撥開歷史迷霧 探尋古文明之源
“這個當時是怎么發現的?”5月7日下午,在凌家灘遺址墓葬—祭祀區西側發掘現場,專家學者對發掘充滿了好奇,紛紛詢問發掘細節。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第三任領隊張小雷現場逐一為大家介紹發掘情況。
“看了凌家灘發掘現場,感到非常震撼,你看這個應該是祭祀的地方,證明古人非常重視祭祀活動。這個祭祀坑的下面鋪設了許多的石子和紅燒土,之上的一個方形坑,放了大量的石鉞,最大的石鉞也在這里發現,這表明祭祀在古代有崇高的地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這么多的石鉞放在這里,表明這個區域很神圣。”在參觀了凌家灘遺址外環壕、墓葬—祭祀區和西側發掘點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方勤告訴記者,凌家灘出土了很多的玉器,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此次祭祀坑的發掘,為大家從宏觀的角度更好地認識凌家灘核心區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以前發掘的大型墓葬區,包括最大的23號王墓,與這次發掘的祭祀區關聯起來了,表明這里就是凌家灘遺址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地方。”方勤說道。
一邊參觀、一邊記錄、一邊拍照、一邊討論,專家學者們在錯綜復雜的謎題中探尋古文明與今時今日的厚重親緣。
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張敬國告訴記者:“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被國內外考古界和學術界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發祥地之一,大家對凌家灘文化給予很高的評價。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凌家灘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觸摸:與歷史對視 觸摸五千年文明
古事可考。凌家灘遺址的考古發掘讓一件件文物掙脫了泥土束縛,歷經風雨最終在世人面前集體出鏡,用他們獨一無二的方式向人們訴說著前世今生。
步履不停,專家學者們隨后來到了凌家灘研學基地。集考古、科普、教育、研究于一體的研學基地,對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意義。這里的展廳、設備、新奇的考古知識都深深吸引著每一位到訪的貴客。
神秘獨特的玉鷹、栩栩如生的玉龍、做工精致的玉人……走進凌家灘研學基地文明探源館,仿佛走進了一條由時間軸串起的歷史長河之中,映入眼簾的一件件玉器,蘊含著5000多年前先民的思想與智慧。在這里,專家學者們再一次感受到遠古文明的魅力。
凌家灘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在凌家灘數字展廳,一件件文物的資料實現了數字化呈現。只需輕輕點擊電子屏幕,各種出土玉器的三維數據便可立刻顯示出來,立體展示文物的全貌。到訪者可以自由欣賞、把玩文物模型,查看文物簡介信息,播放文物相關視頻,掃碼瀏覽、分享,于指尖“玉”見凌家灘。
考古發掘,不僅是一件體力活,更是一件腦力活,每件文物都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其發掘、保護、研究殊為不易。一件件出土文物,一項項重大發現,無不沉淀著考古人嚴謹求實、不懈奮斗的科研歲月。
在凌家灘研學基地考古工作站,一排排標本架上,各種挖掘出土的標本被一一仔細而又整齊地排放著,每一層架子上都作了詳細的標簽記錄。在普通人的眼里,或許這些只是歷史的碎片。但在考古人的眼里,這些都是熠熠生輝的寶貝。他們是文明密碼的解鎖者,也是文化傳續的火炬手。
多次來凌家灘,密切關注凌家灘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和前來考察的專家們熱烈地交流著。大家針對考古工作中出土的一些小型文物殘片發表了各自的看法。秦嶺說,自己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來到凌家灘,每一次來都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獲。
“這一次論壇的規模很大,國內很多同行聚集于此,大家一起交流。活動的舉辦也可以進一步推動凌家灘申遺。”秦嶺說。
傳承:追溯文明起源 堅定文化自信
在凌家灘遺址崗地東南角、內壕中部,就是以大面積的紅燒土堆積為特點的凌家灘紅燒土塊遺跡考古發掘現場,如今部分已完成發掘進行了復綠。在留存的紅燒土發掘處,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第三任領隊張小雷為在場嘉賓詳細介紹了紅燒土遺跡面貌及最新研究成果。
“從俯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片紅燒土遺跡總體呈長方形分布,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由大小、形狀不一的紅燒土塊加少量黃黏土堆筑而成,厚度在1.5米左右。”隨著張小雷的介紹,紅燒土遺址仿佛把人們拉回了距今約5500年—5350年的凌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目前根據發掘,考古學家推測,這片紅燒土堆積區域和紅燒土西側的建筑臺基共同組成一處超大型的公共建筑基址,這對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看得認真、聽得仔細,每到一處還與同行的專家學者一起探討考古發掘成果。“從今天的參觀考察可以看出,凌家灘遺址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特別是前期對遺址區村民搬遷并妥善安置,對遺址保護和考古發掘具有積極推動作用。”欒豐實說,凌家灘三個階段的發掘工作,為了解當時的社會提供了更為豐滿的信息,紅燒土遺址及外環壕的發掘使人們更加確認了遺址的結構、時代、走向。“隨著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揭牌和發掘研究的深入,還有很多待解之謎等待考古人員去發現,今后可供展覽、展示的資源將會越來越多,這對我們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文/記者 黃瑩 張令琪 蘇自山
圖/記者 儲燦林 唐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