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新聞發布會召開,邀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市政府副秘書長何俊,含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志遠,分別就凌家灘遺址考古發掘情況、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籌備情況、凌家灘遺址保護利用情況進行發布。
凌家灘,是一處距今約5800年-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是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實證,1985年一經發現便受到關注。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這里出土的玉器以“數量多、技藝高、制作精”聞名中外。
葉潤清介紹,1987年首次發掘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7年到2007年,先后進行5次發掘,主要集中于墓葬區,同時對生活區也進行了小面積發掘。5次發掘面積共2960平方米,發現大型祭壇1座、墓葬68座,出土玉器和玉料1100余件、石器600余件、陶器500余件。第二階段是2008年至2018年,主要是對遺址及周邊區域進行系統調查、勘探和發掘。先后對凌家灘及所在裕溪河流域進行8次區域系統調查,在凌家灘周邊發現一些小型聚落,證明凌家灘是大型中心聚落。隨后對遺址本體進行5次大面積勘探,勘探面積200萬平方米,發現內外兩條壕溝,初步確認遺址的大體布局。第三階段是2019年至今。這個階段,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突破,確認其年代為距今約5500-5350年,凌家灘迄今發現最大的石鉞、玉璜相繼出土,遺址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我省再添一張“國字號”文化名片,為下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奠定了基礎。
何俊介紹,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于5月7日開幕,論壇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并指導,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安徽省文物局)、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馬鞍山市委宣傳部、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縣人民政府共同承辦。本屆論壇共邀請200余名嘉賓參加。主要議程為開幕式暨主論壇、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儀式暨央視紀錄片《探秘凌家灘》開機儀式和凌家灘遺址現場考察、2個分組討論、閉幕式。辦好第二屆中國凌家灘文化論壇,對于充分展示凌家灘文化魅力,提升凌家灘文化國際傳播能力,更好地提煉凌家灘文化的突出普遍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劉志遠介紹,目前,凌家灘遺址已歷經14次發掘,總發掘面積7000余平方米,先后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2022年凌家灘遺址考古新發現入選國內十大考古新聞。近年來,含山縣不斷加大遺址保護力度,積極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徑,全力以赴做好“遺址保護”“宣傳推介”“活化利用”三大文章,使古老的凌家灘文化煥發出新鮮活力。
系統規劃,做好遺址保護文章。堅持保護為先,強化規劃引領,加快項目建設,科學合理做好凌家灘遺址保護工作。先后投資8.5億元,建設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點建設11個文保項目、4個安置項目、7個配套項目和1個遺址博物館項目,凌家灘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有力維護。開放創新,做好宣傳推介文章。先后拍攝《當三星堆遇見凌家灘》等專題節目50余個,其中,《跟著課本去旅行》等節目在全社會引發熱烈反響;先后在安徽博物院、甘肅省玉門市博物館舉辦了《璀璨星光》等凌家灘文化展,有效提升凌家灘文化影響力;展示文化魅力,將凌家灘文化嵌入節日慶典、民風民俗活動,持續多年舉辦凌家灘文化旅游節。融合發展,做好活化利用文章。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思路,聚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生態人文休閑勝地。依托“安徽省六大主題研學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優勢,積極打造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打好“研學牌”。以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加快推進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凌家灘遺址博物館等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打好“旅游牌”;積極賦能鄉村旅游,推動凌家灘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打好“振興牌”。
記者 劉小慶 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