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2021年,24.55萬元;2022年,102.61萬元;2023年預計120萬元。近年來,在和縣歷陽鎮興圩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繪出了一道漂亮的“上揚曲線”。
“上揚曲線”的背后,是興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積極謀劃產業項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生動實踐。村里的黑木耳產業園所產的黑木耳,成為拉動村級集體經濟翻倍增長的“頭號功臣”。
“小小的黑木耳,功勞可真不小!”喜笑顏開和記者說話的,是興圩村彭村自然村村民彭修龍。今年74歲的他,之前在外地靠打零工為生。直到2021年,聽聞村里建起了黑木耳產業園,彭修龍便回到了家鄉,開啟了在家門口上班的生活。
4月13日,臨近中午,彭修龍和老伴正在做午飯。食材中的黑木耳,正是村里產的。回想起幾個月前和老伴在產業園里采摘、晾曬和包裝黑木耳的情景,彭老依然記憶猶新。
“邊干邊學,在家門口干活,比在外面強多了,每年有一萬多塊錢的收入呢!”彭修龍說,村里自從引進了黑木耳產業,可謂是大變樣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大家對黑木耳產業園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走進興圩村黑木耳產業園,地里的一根根菌棒仿佛士兵一樣,整齊地站著隊。14間廠房一字排開,包括黑木耳生產、加工、包裝、儲存以及預留的電商直播等工作間。彭修龍告訴記者,從去年9月引進菌棒至今,已經采摘了六七茬黑木耳。眼下,這些菌棒已經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即將被移走。秋季,這里又將引進新的菌棒。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產業選得好,木耳變成寶。
“2021年,我們充分盤活村內閑置資產,謀劃產業項目,積極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共建發展新模式,建設集黑木耳種植加工、水產養殖、果蔬種植采摘和學生研學于一體的黑木耳產業園。”興圩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郭道江說,產業園項目一期前期投入財政銜接資金140萬元,占地7畝。2022年,村里共種植黑木耳菌棒1.5萬根,平均每根菌棒大約產3至4兩干木耳。“去年,我們的黑木耳產業產值達到21.7萬元,還吸納帶動了近50名脫貧戶及居家待業人員就業。”郭道江說。
黑木耳易種植產量高、易加工包裝、易存儲運輸,便于沒有經驗的村民快速上手種植,而且營養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風險低,是性價比較高的經濟作物。
“村民們都很認可我們的黑木耳產業,產業園二期的16畝土地目前也已經流轉好了,今年9月將種植4萬根菌棒,估計產值能達到35萬元左右。”興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燕說,黑木耳經營所得利潤將全部上交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用于開發公益性崗位、村內小型公益項目建設和困難群眾救助。
下一步,興圩村將打造特色電商平臺等線上推廣渠道,展示村里的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村一品”,基于黑木耳產業園建設農耕文化園,推進農旅融合,并以創建市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目標,積極發展農業教學、實踐文化體驗、一畝一學等產業板塊,努力打造以農學實踐為特色、生態教學為驅動、多元投入為主體的特色農學勞動教育實踐綜合體。
文圖/記者 黃瑩 高瑩 莊芳
通訊員 陶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