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蒼翠賦新綠,英烈千古留芳名。清明節既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全民族寄托共同的哀思,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日子。
我們不能忘記,為民族獨立解放、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貢獻和犧牲的英雄烈士。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時代的先鋒,英烈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和寶貴精神財富,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力量源泉。
緬懷,為銘記,更為傳承。讓英烈事跡代代相傳,讓英烈精神生生不息。
尤本發講述烈士父親尤愛民的故事:
未曾謀面的父親 留給后代光榮和夢想
文圖/記者 劉小慶 通訊員 吳濤
忠魂勵后世,沃土花更紅。清明前夕,76歲的尤本發帶上一束鮮花,前往濮塘革命烈士陵園,祭掃烈士父親尤愛民。尤本發從未見過父親尤愛民,家里甚至連件父親的遺物也沒留存下來,可父親的英雄事跡他牢記在心。
1926年,父親尤愛民出生在安徽省原無為縣,1944年參加革命,成為一名游擊隊員。關于父親的一切,尤本發都是從母親和叔叔伯伯們的口中得知的。1945年,解放戰爭爆發。“當時我父親和戰友們一直在打游擊戰,十分危險。但他沒有害怕過,一直很英勇。”尤本發說,1949年1月,在原無為縣周閘鄉永圩大隊孔村游擊戰斗中,父親尤愛民和戰友組成了一個小組進行作戰,不幸被叛徒出賣,父親尤愛民和戰友被捕入獄。
“父親被用了很多刑,但他始終意志堅定,一個字也沒向敵人透露。”尤本發說,敵人惱羞成怒,父親身中兩槍,壯烈犧牲,年僅23歲,當時,母親正身懷六甲。“我母親是個堅強的女性,她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把我生了下來,獨自把我撫養成人。”尤本發說,自己的出生和父親的去世在同一年。長大懂事后,母親總是向他說起父親的過往。
新中國成立后,尤本發和母親才算過上了安穩的日子。1984年,尤本發帶著母親來到了馬鞍山,在馬鞍山安了家。在尤本發家,房間不大,但墻上高掛的“光榮之家”這塊金燦燦的牌子十分顯眼。“我也是一位古稀老人了,和父親雖未曾謀面,但他也一直在我心中!”未曾見過父親,甚至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但父親的形象在尤本發的心里是光輝的、高大的。
“我有三個兒子,兩人都當過兵,也算是了卻了我的心愿。”尤本發說,當年,自己長大成人后,也希望可以像父親一樣,當兵扛槍、保衛祖國。但因父親犧牲的緣故,母親害怕再失去兒子,硬是不讓自己參軍。為不讓母親擔心,尤本發這才放棄了當兵的念頭。尤本發沒完成的心愿,兒子接力完成。二兒子和小兒子都畢業于軍校,這也讓尤本發十分欣慰。尤本發說,父親的遺骨在去年已經從無為老家遷移到濮塘革命烈士陵園。如今,對尤本發來說,生活過得十分幸福。
“父親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的精神一直在,一直默默影響著我們一家。”尤本發告訴記者,自己的孫女也在讀軍校,是一名光榮的人民子弟兵。他也感謝我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將父親遺骨遷至濮塘革命烈士陵園,讓父親與自己更近點。看到不少青年志愿者前來祭奠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尤本發倍感自豪:“我為有這樣一位父親而驕傲!”
烈士楊宜官勇斗歹徒壯烈犧牲的故事:
用生命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
文圖/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秦書草
時值一年芳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日前,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三大隊教導員楊陽夫婦來到濮塘革命烈士陵園。手捧鮮花、拾級而上,來到楊宜官烈士墓碑前,兩人停下了腳步。
“爸爸,我們來看您了!”獻上鮮花,楊陽和愛人深深鞠躬,向英烈父親致敬,送上深深的思念。
這是一位從未謀面、也再也沒有可能謀面的采訪對象。墓碑上的名字及墓志銘,是對他的直觀感受:“楊宜官……1993年8月28日,在依法處置一起暴力妨礙公務案中與犯罪分子英勇搏斗,遭歹徒圍攻追打,不幸落入長江壯烈犧牲。1995年3月被追認為烈士。”
1993年8月28日,這一天,楊陽刻骨銘心。
“當天,父親的同事告訴我和母親關于父親犧牲的消息。我整個人都懵了,就是那種感覺家里的頂梁柱倒了。”楊陽回憶道。
也是從父親同事的口中,楊陽才了解了父親犧牲的經過。
原來,當天雖然是周末,但時任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治安大隊長的楊宜官依然在單位加班。接到采石漁民的報警,稱外地來了多條漁船,破壞了他們的漁網,雙方就此發生糾紛。隨后,楊宜官和同事立即開著摩托艇前往現場處置。然而,讓人揪心的事發生了:為掩護同事及受傷漁民,楊宜官墜入滾滾長江,再也沒上來。
“事情發生后,市公安局也組織力量積極尋人,我和家人也曾多次前往江邊,我們都希望父親能活著回來,但事與愿違。”楊陽說道。
楊宜官犧牲時,楊陽即將步入高三課堂。擦干眼淚,振奮起來,化悲痛為學習的動力,1994年,楊陽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安徽師范大學。
有一種生命的延續,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大學畢業后,楊陽毅然選擇追隨父親的腳步,不僅穿上了和父親一樣的警服,還努力活成父親的驕傲!
“爸爸,您看,我也穿上了警服。我將傳承您的精神,去完成您未來得及完成的公安事業……”1998年8月28日,楊宜官犧牲后的第5年,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楊陽,特意穿上警服來到父親的墓碑前。
從警20多年,楊陽身上也越來越有父親的影子。在多個警種崗位上工作過的他,先后獲得“奧運安保先進個人”“公安部基層技術革新獎”等榮譽,還榮立個人“三等功”、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
“脫下軍裝換上警服,父親一直是我的榜樣。雖然父親已離開我多年,但他一直是我從警生涯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前行。我將傳承父親的精神,秉持入警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莊嚴承諾。”楊陽表示。
當涂縣塘南鎮桃元烈士陵園義務講解員李慶保的故事:
義務宣講三十載 紅色熏陶十萬人
文圖/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吳賢平
“我雖年已古稀,但只要我還能走、能講,我會堅持下去。我要讓子孫后代知道這段歷史、記住這些英烈,這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使命。”清明前夕,當涂縣塘南鎮桃元村紅色故事義務宣講員李慶保又開始忙碌起來。32年來,從烈士陵園廣場到中小學校課堂,再到機關單位,他已為約十萬名學生、黨員群眾宣講紅色故事。
李慶保所在的桃元村有一座烈士陵園。1977年秋,為紀念奇襲官陡門后返回大官圩途中遭日軍襲擊犧牲的新四軍二支隊三營政治教導員黃存安等9名指戰員,以及1940年9月大官圩事件中犧牲的中共當蕪縣委書記侯光等14名同志,當地興建了桃元烈士陵園。經過歷次修繕、擴建,陵園占地面積43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烈士紀念塔,上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現為當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桃元烈士陵園建成后,當地學生、黨員群眾對烈士們的生前事跡知之甚少。李慶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這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陣地,如果有完整的歷史資料、圖片展覽和專職講解員,該有多好。
為此,他決定收集該陵園烈士們的英雄事跡、相關史料,并整理出來。1986年開始,他自費到當涂縣檔案館、圖書館、縣志辦查閱各種資料,還走訪革命先輩、當地群眾。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多的努力,他于1990年初整理出了3萬多字的歷史資料,如烈士們英勇抗戰的戰斗史、新四軍“奇襲官陡門”的故事等。
1991年起,從村支書的崗位上退下來的李慶保,如愿成為桃元烈士陵園的專職義務講解員。
每年清明、“七一”,李慶保總是提前做好陵園環境衛生及講解準備工作,接待來自中小學校、機關單位的學生、黨員群眾,認真講解烈士們浴血奮戰、抗擊日寇的英勇事跡。近兩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機關單位前往桃元烈士陵園開展愛國主義和黨史學習教育,李慶保講解工作更加繁忙。不論是細雨綿綿的春天,還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他都堅持做好義務講解。嗓子講啞了,皮膚曬黑了,他從無怨言。
為廣泛宣傳烈士們的英勇事跡,2020年,他還參與錄制了桃元烈士陵園烈士們當年抗擊日寇的微視頻。該微視頻獲安徽省黨史教育微視頻優秀獎。2022年8月,他參與錄制了桃元烈士墓烈士英勇抗日事跡的專題講座,對全縣青少年開展線上愛國主義教育。每逢新學期開學,當地老年大學、中小學都邀請他去宣講紅色故事。
李慶保用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后獲得馬鞍山市“最美雙擁人物”、當涂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當涂好人”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