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萬物復蘇。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時節,城市吹響了“拼經濟”的號角,邁開腳步,加速奔跑。
2月11日,雨山區“對標一流、檢視五問”推進重點工作提速增效專題會召開,全區65家單位依次發言,條目式匯報2023年重點工作安排;17位區負責同志簡明扼要,發言內容直指“今年怎么干”。這不僅是該區對省、市“新春第一會”的有力回應,也是其對照省委提出的“一以貫之五做到,踔厲奮發五提升”和市委提出的“五問”所邁出的堅實步伐。
六個多小時的“頭腦風暴”,構筑起了人們對于“優強足美富”現代化新雨山的全新認識,同樣也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作為主城區之一,雨山區率先召開“對標一流、檢視五問”專題會,從思想上剖析、從行動上敦促,可見“對標一流”對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性。
雨山區以工業起家,靠制造業吃飯,產業配套能力強;它處于南京、合肥兩大都市圈核心圈層,區位優勢明顯。同時,雨山區也是馬鞍山主城區的“新勢力”,寧馬高速、寧安城際鐵路、馬鞍山長江大橋穿境而過,公、鐵、水齊備,區域宜居宜業宜游。近年來,更因產業轉型高速高效,尤其是智能制造和功能性材料兩大新興主導產業快速發展,雨山經開區躍居全省省級開發區前十強,雨山區先后榮獲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先進縣區、全省制造業發展增速10快區、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區,經濟實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成績屬于過去。專題會上,雨山區清醒地認識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與長三角發達地區對標相比,自身仍存在觀念不夠新、作風不夠實、產業不夠強、環境不夠優、機制不夠順等諸多問題。對標一流,仍需找準用足優勢,揚長補短、奮起直追。而只有對標對表,結合雨山實際,明確目標方向,找準切入點、發力點,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為推動各項工作在長三角、在全省爭先進位,雨山區把“全力拼經濟”作為今年各項工作的主題主線,重點攻堅招大引強、項目投資、創新驅動等領域,同時要求該區各級各部門在思想觀念上、經濟發展上、產業培育上、城市能級上、優化環境上、作風建設上對標一流,開拓創新、永不滿足、敢闖敢試、緊張快干。
記者從專題會上獲悉,雨山區將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園區建設、項目建設、集群發展等方面工作,把雨山經開區作為全區經濟發展主戰場,加快推動園區“東擴南進”,堅持“走出去”戰略,主攻長三角,堅定不移招大引強。同時,加快推進“七未”項目攻堅,升級打造功能性材料、智能制造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集群帶動效應,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引進來”也要“留得住”。一方面,雨山區在城鄉融合方面推進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在生態保護方面抓好“一江一山”兩個重點,在提升宜居品質上持續用力。另一方面,雨山區持續深化“一改兩為”,全力做好企業幫扶和企業服務,在營商環境上下足功夫,做到高效服務、無事不擾、精準紓困,推動工作取得實效。
“對標一流”決不能也絕不會只是一句口號。下一步,雨山區各級各部門將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頭雁效應”,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閉環式落實,分層分級謀劃今年重要工作。不斷完善責任機制,強化責任落地,以問題為導向,敢于斗爭,既做“加法”,也做“減法”,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堅持“事事馬上辦、個個敢擔當、人人釘釘子”,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前、爭一流,加快建設“優強足美富”現代化新雨山,為建設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全力爭做“三高地、兩先鋒”,奮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彭林 周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