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22年度國內十大考古新聞,“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收獲”入選。同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凌家灘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
凌家灘遺址位于含山縣銅閘鎮長崗村,是一處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凌家灘文化在崧澤晚期至良渚初期階段,對長江下游的玉、石器制作和社會發展、變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考古發掘持續開展
凌家灘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1987年以來,凌家灘遺址先后歷經14次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約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遺址有內、外兩條壕溝。內壕與裕溪河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壕以內是主要的生活區,面積近50萬平方米。外壕僅有西段和北段西部。內壕以北為墓葬區,處在崗地的最高點,以一處略呈方形的祭壇為核心。在祭壇之上和周邊,分布著數十座墓葬,隨葬品以玉石器為主,比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龜、版、鷹、龍等。
2019年,凌家灘遺址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課題,并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的“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中。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本體開展了勘探,并對位于崗地東南端的大型紅燒土遺跡片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20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獲。作為良渚文明的源頭之一、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和關鍵地點,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更加關鍵的資料。
遺址保護不斷筑牢
一直以來,凌家灘遺址管理處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力度、提升展示闡釋水平、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水平。
多年來,凌家灘遺址管理處認真貫徹落實文物保護“四有”工作要求,通過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結合,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巡查監管體系,建立四級文保網絡,堅持常態化、全時空文保值班制度,全年無休地守護遺址。同時,高標準實施了一批文保和配套項目,基本建成了一座集保護展示、教育、科研、游覽、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大中小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第二課堂。
凌家灘遺址管理處對接央視、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先后拍攝了《解密凌家灘》《跟著課本去旅行》《考古公開課》等專題節目;開展了“凌家灘考古研學游”“千名學子看含山”等公眾教育活動40多場;積極提煉凌家灘文化內涵,探索開發旗袍秀《玉魂國魄》、歌曲《玉見凌家灘》、凌家灘文物表情包等凌家灘文創產品,多方面、多維度挖掘和闡釋凌家灘文化價值。
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
跨越五千年,璀璨凌家灘。2006年以來,凌家灘遺址先后被納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大遺址保護規劃。2013年12月,凌家灘遺址進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6年,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8次會議通過了《安徽省凌家灘遺址保護條例》,這是安徽省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大遺址保護條例。2021年,凌家灘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大遺址保護為核心,遺址公園規劃面積3.35平方公里,計劃投資20億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本體保護展示(含墓葬祭祀區、紅燒土塊區、手工作坊區、內外環壕、東西居住址等)、防洪工程、安全技防、文明探源、考古工作站、環境整治、村民搬遷、服務設施(入口游客中心、停車場、遺址博物館)等,以“彰顯華夏玉文化,探源中華古文明”為主題,努力將該遺址建設成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農耕生產、生態游憩、文化教育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
目前,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初步開放,累計投資約8.5億元,建成研學基地、遺址核心展示區、游客服務中心等項目,正籌備推進凌家灘博物館建設。公園自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約9000萬元。下一步,凌家灘遺址管理處將繼續做好凌家灘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轉化、考古研學小鎮及遺址博物館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遺址申遺等重點工作,切實提升文物保護與運營管理工作水平。
記者 蘇自山 通訊員 過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