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趙珊
“村里的這個紅白喜事‘新風堂’建得真好,讓村民省心省力又省錢。”1月13日,當涂縣石橋鎮光華村村民費孝榮選擇在村里的“新風堂”辦喬遷喜宴,菜品都是家里人自己采購,所有成本加起來也就四百多,每桌葷素搭配,燒多少吃多少,一點都不浪費,真是經濟又實惠,相比到鎮上酒店操辦,起碼節省了一半費用。
費孝榮的一席話,引出了同是村民的“新風堂”管理員先瑞保的另一個話題。原來,自2016年“新風堂”建成后,就被一些有市場眼光的人瞄上了,多人多次找到村黨總支書記王成飛,希望租賃后用作商業用途,年租金最高開價5萬元。“新風堂”面積不過320平方米,村里集體經濟盡管有一些資源性收入,但經營性收入還顯薄弱,可是,面對真金白銀的誘惑,王成飛始終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
王成飛說,關于“新風堂”,他心里有兩筆大賬。
第一筆就是移風易俗賬。如今,村民們都富起來了,但紅白喜事上的人情風、攀比風卻滋生蔓延開來,操辦紅白喜事時出現的浪費看了讓人心疼,“顧面子不顧里子、喜奢華不愛節儉”的觀念亟待改變。為此,村里依托“村民大管家”服務平臺,建立并完善了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推動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建“新風堂”的目的,就是以倡導節儉隨禮、節約就餐為突破口,為村民免費提供紅白喜事場所,但須按照紅白理事會的節儉標準辦理。村民誰家要辦事,只要提前和村里預約,準備好食材即可,餐具、桌椅等其他物品都是免費提供。
剛開始,村民們還相互觀望。后來,村黨總支動員村“兩委”和黨員帶頭,大家看到一個個既節儉又不失隆重的場面,便紛紛選擇到“新風堂”辦酒席。據統計,6年來,全村共有180戶到“新風堂”辦婚喪喜事酒席,保守匡算,每桌節約300元,累計為村民節約80萬元。
第二筆就是文明新風賬。移風易俗開了頭,文明新風樹起來。光華村在“整村推進”中,利用3年時間讓500余戶1600多人全部搬遷至光華小區,隨之搬入新小區的還有村里有價值的樹木,大家通過掛名牌認領的方式,將各家各戶的綠樹全部移栽到了光華小區,既節約了綠化成本,又留住了鄉愁。
村里建村史館,大家紛紛主動捐出家中老物件,摜桶、打稻機、搖籮、籮扁等,共有154件之多,其中最早的舊物已有100多年歷史。村史館喚醒的是“時代記憶”,展示了紅色歷史、農耕文化、家訓家規等,留下了歷史、留存了根脈、留住了鄉愁,也筑就了“精神家園”。
雖然沒有物業,眼前的光華小區,綠化、凈化、美化度絲毫不遜色于城市小區,辦法是村民自治。村里以“網格員+老黨員”聯合管理的模式,分區域分樓棟進行包保,每個網格員負責6棟樓的保潔工作,老黨員則負責小區內道路衛生,每日清理道路旁和樓道內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廢棄雜物。與此同時,通過黨員示范引領,劃分綠化衛生責任區,鼓勵村民主動加入志愿服務活動,人人爭當“保潔員”,自發整治小區衛生。
為弘揚文明新風,村里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創新“志愿服務超市+積分制”模式,鼓勵“主動公益”,參加文明勸導、調解糾紛、關愛老人等志愿服務贏得相應積分,積分可在志愿服務超市兌換生活用品,建立了“群眾服務群眾、愛心值得珍重”的公益服務平臺。制定和完善了道德誠信評議工作制度,通過評選“好媳婦”“好婆婆”等示范典型人物,以身邊優秀典范教育身邊人,建設良好鄉風,深化移風易俗。
拒絕五萬商租費,不收村民半分錢;移風易俗開了頭,文明新風樹起來。光華村的這筆賬算得讓人心服口服。
記者手記:
移風易俗貴在持之以恒
近年來,我市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事大操大辦等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鄉村新風,使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的現象有所好轉。比如,不少地方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辦酒的規模、菜品和鄉親隨禮進行了規范,極大減輕了鄉村的“人情負擔”。
移風易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要樹立耐心恒心,要堅持邊破邊立,要搭建好、鞏固好移風易俗平臺,如此頻頻用力、久久為功,才能引導群眾自覺遠離不文明的婚喪陋習,才能培育出時代新風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