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印發《關于建立精準幫扶城市困難群眾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通過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不斷增強城市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施意見》提出,將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的城市困難群眾精準幫扶機制,通過主動發現、快速審核、精準幫扶、跟蹤問效,著力解決城市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政策實施關鍵在思維的轉變,需要從‘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主動發現救助對象,把救助政策送到群眾家里。”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劉建華表示,《實施意見》重點提到在加強社會救助幫扶工作宣傳的同時,要提高我市城市困難群眾對社會救助幫扶政策的知曉水平,在鼓勵引導個人主動申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優服務”等工作手段,逐步建立“望聞問切”社會救助幫扶主動發現機制。
靠“數據”精準幫扶。“我市目前已打通人社、醫保、殘聯等8部門15項數據,建立了城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實現對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隨時可查和應認定盡認定。還建立了《困難群眾急難愁盼需求清單》,做到因情制宜、應幫即幫。”劉建華表示,我市還廣泛發動網格員、社會工作者、醫護人員、熱心群眾等群體將發現的困難群眾遇困信息,及時報告或上傳皖事通APP“皖救一點通”預警欄目,及時掌握困難群眾信息。
“困難群眾的難處各有不同。因此,救助政策送達后,更應精準識別,分類救助,讓不同類型的困難群眾得到持續關愛。”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我市城鄉低保對象達5.9萬人,城鄉低保標準由戶月人均678元提高至730元;特困對象達7555人,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達569人,困難殘疾人達31720人,臨時救助累計3551人次。
“我市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施主動幫、精準幫、及時幫、對口幫,使幫扶工作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困難群眾的心坎里走,當好困難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劉建華說,在《實施意見》的指導下,今年,我市將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社會關愛幫扶4個層次、18項具體救助幫扶措施,實現分層分類精準幫扶,解決“幫扶誰”“怎么幫”和“誰來幫”問題,為城市困難群眾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救助,兜牢城市困難群眾底線。
記者 高瑩 通訊員 余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