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循環過程,暢通循環的關鍵在于改善供給質量,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供需良性互動。
我省堅持系統思維,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明晰各產業的目標、路徑、舉措,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激發。
推動“兩強一增”,促進農業由“大”到“強”
時值寒冬,碭山縣果蔬產業省級科技特派團的專家們,正投身碭山縣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建設,以“碭山酥梨產業互聯網平臺”為載體,推動整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加強梨園現代化改造,帶動果農更好增收。
農業是穩定經濟社會的“壓艙石”,農業發展質量事關政府“糧袋子”、農民的“錢袋子”。我省實施一產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增加農民收入“兩強一增”行動計劃,今年多項任務指標已超前完成,部分任務指標超額完成。
大力推進科技強農,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綠色循環發展等行動,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省科技特派員累計領辦創辦經濟實體超1500個,引進轉化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近6600個,技術培訓指導農戶34萬戶,促進企業增收15.8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4.2億元。推進種業強省建設行動,全省已征收農作物種質資源5480份,移交國家庫5480份,占國家下達任務的165%。
大力推進機械強農,加快優勢農機制造產業集群建設,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農田宜機化水平。省有關部門聯合各地加大農機短板弱項精準招商力度,目前已招引農機項目71項、投資金額161.3億元。新增水稻育秧中心171個、糧食烘干中心167個,均超過年度任務。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工資性收入倍增行動,穩定鄉村公益性崗位,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25元,比全國高325元,居第10位;增速達6.7%,比全國高0.3個百分點,居第13位,農民增收形勢總體向好。
“兩強一增”行動成效明顯,全省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2022年全年糧食產量數據顯示,安徽省糧食播種面積10971.3萬畝,較上年增長6.9萬畝;總產820.02億斤,較上年增產2.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面積、總產均居全國第4位。全省小麥生產實現“十九連豐”,面積、單產、總產和效益均實現增長。
推動“提質擴量增效”,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大眾安徽首臺預量產車型下線,向著2023年首款新能源車型全面投產邁出關鍵一步;奇瑞集團1月至11月銷售汽車112.73萬輛、同比增長32.6%,累計出口突破40萬輛,刷新中國品牌“出海”新紀錄;比亞迪合肥基地自6月底首臺量產車下線以來運營良好,預計全年產值將超過150億元……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強勁發展,折射出全省制造業轉型升級、整體向好的態勢。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經濟命脈、強省之基。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堅持高端引領、龍頭帶動,推動制造業提升發展質量、擴大發展總量、增強發展效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在系統梳理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基礎上,我省大力推進十大新興產業“雙招雙引”,聚焦薄弱環節和風險點,逐一編制產業鏈圖譜和招商引資路線圖,建立由省級領導牽頭負責的專班推進機制,打出了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新攻勢和新成效,著力打造空間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產業鏈集群。
圍繞“提質”,全省開展優質企業引育、優勢產業壯大、產學研協同創新、數字賦能、綠色發展等行動,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特別是產業鏈中起到卡位作用的企業、隱形冠軍企業,構建“頭部企業+中小企業”生態圈。
圍繞“擴量”,我省明確今后5年聚焦“4116”目標,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萬億級產業,加快建設智能家電、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個超千億級產業,加快培育10戶超千億企業、60戶超百億企業。
圍繞“增效”,發揮“畝均論英雄”改革和土地容積率指標對開發園區、城鎮建設的牽引倒逼作用,鼓勵傳統產業“零增地”技改,依法依規快速處置零散工業區塊、僵尸企業,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一系列“提質擴量增效”舉措,正有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前三季度,全省新開工入庫50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39個,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8個,同比分別增加37個、8個。全省制造業投資增長19.4%,比全部投資高10.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1%,比全部工業高4.3個百分點。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92.2%、76.2%、31.9%。
推動“鍛長補短”,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
12月18日,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榮獲2022中國互聯網經濟論壇金i獎“2022年度工業互聯網最佳平臺”。作為我省首家政企聯合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羚羊平臺”上線運營一年多來,已成為賦能廣大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目前,“羚羊平臺”已入駐總用戶24萬余家、服務企業55.7萬余次。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賦能產業發展強勢起步, 是我省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的生動實踐。
服務業點多面廣,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過程,是挖掘內需潛力的重要抓手。
安徽是全國貿易和消費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今年以來,我省實施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推動服務業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構建現代服務產業體系。1月至10月,全省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4647.1億元,同比增長7.3%;全省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5012.1億元,同比增長2.4%。商務服務、科技服務等優勢產業韌性凸顯,服務業經濟穩定恢復態勢延續。
深耕內貿市場。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金融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服務等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前三季度,全省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0.8%、對規上服務業增長貢獻率達91.5%。截至10月底,全省共建軟件產業園19個,在建12個。持續培育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全省累計培育重點平臺130個。
做大消費市場。促進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開展皖美旅游、皖美農品、皖美好味道·百縣名小吃等專項行動,打造縣鄉消費、數字消費、文旅體育消費等新增長點。前三季度,全省服務業雖受疫情沖擊,但仍在持續復蘇,增加值同比增長2.5%,比上半年加快0.4個百分點。從消費看,市場銷售穩中趨升,綠色智能商品持續旺銷,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3.9倍,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手機分別增長1.1倍和1倍。
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根據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在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上取得新突破”。深化“兩強一增”做優一產,深化“提質擴量增效”做強二產,深化“鍛長補短”做活三產,堅持科技創新“栽樹工程”做大優勢,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將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推動全省經濟運行向穩向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吳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