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的平凡善舉迸發光芒,蓬勃開展的志愿服務情暖人心,共建共享的攜手努力提升幸福指數……文明和諧的場景悄然發生在大街小巷、你我身邊,如今的馬鞍山,看得見的文明創建成果呈現在眼前,說不完的文明故事在百姓間傳頌。
文明,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更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核。
今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育民、創建靠民”,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持續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全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在這里,從未止步對文明的執著追求。
價值引領 道德力量鑄就城市靈魂
“他們的樣子閃爍著光芒、他們的樣子高大而堅強、他們的樣子是時代的榜樣……”10月12日,2022年“好人就在身邊”演講比賽決賽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行。18名參賽選手依次登臺,緊扣主題,或鏗鏘有力,或娓娓道來,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一個個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好人故事”,展現了馬鞍山人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面貌。
比賽中,宣講對象有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中國好人”華云梅,有“夢想”在雪域高原綻放的“馬鞍山好人”李鷺,還有義無反顧沖往“疫”線的“馬鞍山好人”蔣冬梅……各位先進模范和參賽選手濟濟一堂,臺上臺下洋溢著互學互敬的良好氛圍。
講述身邊好人故事、發揮典型榜樣作用,只是我市堅持價值引領,用道德力量鑄就城市靈魂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馬鞍山市深耕精神文明建設沃土,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弘揚好人文化,培樹好人精神,營造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獲獎者3人,省道德模范1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100組105人,榮登“安徽好人”榜89組93人,上榜率位居全省前列。
“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文明活動遍布馬鞍山一江兩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文明培育滋養馬鞍山市民群眾。
一座好人館、一條好人街、一本好人書、一片好人林、一批好人崗、一支好人七彩志愿服務隊、一張好人卡、一個好人基金、一組大劇院好人專座……為了在全社會樹立崇尚、學習和關愛先進典型的價值導向,我市持續加快推進“好人文化”建設,打造出“十個一”思想道德建設品牌。
一個“好人”就是一面“旗幟”。在馬鞍山,有這么一群耳熟能詳的人:要把最后一口氣留在講臺上的“全國道德模范”葉連平;無怨無悔照顧癱瘓在床的大哥、56年演繹手足情的“中國好人”宣少明;從“小金”到“老金”、40年堅持做好事的“安徽好人”金元偉……
一批批新的道德模范脫穎而出,一個個象征著真善美的精神文明“風向標”巍然矗立。如今的馬鞍山,正在用道德的力量,鑄造起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德善之城。
志愿服務 文明實踐浸潤百姓心田
11月23日,“一路有愛”馬鞍山愛心車隊成立20周年公益宣傳活動在市文化館舉行。20年來,這一志愿服務組織開展了愛心助考、春季學雷鋒、夏日送清涼、秋季敬老人、冬日送溫暖、無償獻血公益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公益系列活動、愛心公益服務站、《車輪上的公益》之平安進社區、《車輪上的公益》之禮讓斑馬線等一系列志愿服務。
“這樣的志愿組織多么不容易啊,不忘初心,堅持‘助人為樂、扶危濟困、微笑服務、傳播文明’的宗旨,累計開展各類公益活動數千次,參與人數高達上萬人次,志愿服務時長共計十萬多小時。愛心車隊也由最初的14名隊員發展到現在的近150名。”看著展板上的介紹,市民陳先生不禁感嘆。
而愛心車隊只是馬鞍山深耕志愿服務的一個縮影。要問志愿服務與百姓群眾有多密切?新風社區的“紅木屋”便民坊同樣給出了答案。“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一場精準定位居民群眾需求、切實解決百姓急難愁昐的志愿服務在這里生動上演。
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新風社區內主干道上的小商販占道經營情況嚴重,造成了諸多隱患。為此,新風社區選中轄區一處空地新建起8個小木屋,組成“紅木屋”便民坊,讓社區流動攤主“進屋經營”,為居民提供修鞋、修車、理發、修鎖等“一站式”便民生活服務項目。
黨員志愿者、紅袖標志愿者統一開展日常管理;入駐商戶簽訂“文明協議”,誠信經營、文明待客,做好“門前三包”,并優先服務好社區內低保、殘疾困難戶;小木屋經營戶每個月參加兩次以上志愿服務,活動達到認定的時長,便可抵每月租金。
變問題為資源,用愛心換租金,這個社區的暖心之舉讓“志愿+”逐漸走進民心。在馬鞍山,像這樣新時代文明實踐浸潤百姓心田的景象還有許多。
近年來,馬鞍山市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暢通服務渠道,精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文明實踐落地生根,用一次次暖心服務、一樁樁惠民實事,努力畫好志愿服務的最大“同心圓”,精心打造便民利民的生活“服務圈”。
“夢想學堂”愛心公益項目、紅十字無償獻血志愿者協會志愿服務、馬鞍山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志愿服務、馬鞍山供電公司志愿服務……一個個志愿服務項目盡展志愿風采。
“紅圍巾公益協會”“愛心車隊”“馬鞍山藍天救援隊”……一個個有道德高度、有城市溫度的志愿服務組織,形成了志愿服務“磁場”效應;一個個志愿服務個人成為推動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9 個、所 46 個、站 575 個、行業站點超過200個,實現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
共建共享 創建成果提升幸福指數
在花山區玫瑰園小區,新粉刷后的樓宇煥然一新。“這個冬季,小區里真是一天一個樣。多虧了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改建了新的健身廣場,而且還在小區內重新規劃了停車位,以后停車更有秩序了。”為了讓孩子就近上學,張先生一家去年搬進了這個小區。“看著小區環境越來越好,真是打心底高興。”
多年來,馬鞍山市始終把文明創建作為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來抓,著力解決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小區物業管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推動城市建設和城市治理提檔升級,讓文明創建真正走進群眾心里、融入市民生活,市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在好鄰里安民生活中心,改造后的農貿市場不僅充滿了智慧元素,而且處處可見貼心之處。有困難即可找的服務臺、方便老年群體的直升電梯和扶手電梯、隨時取用的便民雨傘、稍作休息的愛心專座……“沒想到在農貿市場還能理發、配鑰匙、逛超市,真是太方便了。”買完菜的市民張先生將菜品存入便民智能冷鮮柜,計劃著理完發再來取。
在我市高速公路、鐵路周邊,經過“兩高一場”周邊環境整治后的沿線兩側環境“靚麗”了許多。“坐著列車進入馬鞍山,綠色盡收眼底,心情都更好了!”張靜是一位在南京上班的馬鞍山人,每天乘坐高鐵往返于兩座城市之間。看著城市由“內”向“外”美起來,喜不自勝。
文明創建,共建共享。在馬鞍山,發生在身邊的每一處變化,都令人驚喜,也在默默訴說著文明創建為城市帶來的新內涵。
一直以來,馬鞍山始終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育民、創建靠民”理念,以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持續推進文明創建體系化、常態化、項目化、標準化、法治化,一體推進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創建,城市創建水平和市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下一步,我市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彼此呼應,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五大創建相互支撐,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從城區向鄉村延伸、由局部向全域拓展,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真正讓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孫元 周峰 鮑健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