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簽約落地了一批“十大新興”產業項目;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與南京浦口區錯位發展、配套發展成效更加顯著……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四個年頭,四年來一大批滬蘇浙產業項目落戶我市,產業分工協作更加高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為我市進一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地處安徽“東大門”以及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核心地帶,我市將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堅持全市域、全領域與滬蘇浙同頻共振。
毗鄰地區率先突破 產業一體化步伐加快
在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總投資20億元的恒精新能源智能裝備研發制造服務基地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落戶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是我們經過綜合考慮作出的決定。”現場監督施工的項目總負責人劉江會說道。
恒精新能源智能裝備研發制造服務基地項目由上海恒精感應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一期總投資5.5億元,項目達產后將具備年產500萬套剎車系統零部件的生產能力;二期總投資14.5億元,將建設年產1000萬件制動盤生產廠房、總部辦公樓、表面處理研發中心和精品鋼材處理加工基地。“我們總部在上海、客戶在南京,這里區位優越,項目正式投產后,我們打算把總部也遷過來。”劉江會表示。
走在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處處皆是項目建設的火熱場景。新型功能區成立一年來,聚焦“雙招雙引”,抓項目落地,打造產業集群省際毗鄰地區產業新高地。“累計簽約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項目27個、總投資突破441億元。”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區域合作局負責人夏軒軒介紹。
像搭積木一樣建一座大橋,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在我市,用不了多久就會變成現實。手持“魔法棒”的就是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南交投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
南交投交通工程工業化建造科技中心項目的總部研發機構位于南京市浦口區,生產基地位于和縣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這樣的發展模式,與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的定位不謀而合。
“我們圍繞‘總部在南京,生產在和縣;龍頭在南京,配套在和縣;研發在南京,轉化在和縣’這一定位進行項目引進,與南京錯位發展,為南京做配套。”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副主任(主持工作)王軍介紹,示范區成立以來,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充分對標南京江北新區及南京浦口區的相關規劃,明確了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為合作主導產業,主動承接南京乃至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截至目前,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已有40余個項目成功簽約落戶,總投資超130億元,其中80%的項目來自長三角地區。同時,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正在謀劃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園中園”和“浦和科研飛地”,提升跨界產業協同發展水平。
跨界攜手,園區協作,激活一池春水。馬鞍山青浦工業園累計引進產業項目11個,總投資195.5億元;馬鞍山軟件園與江蘇軟件園互設“飛地”,掛牌成立“馬鞍山軟件園南京馬可萌雙創基地”“江蘇軟件園馬鞍山科創服務中心”,成功簽約2個項目;啟動“含山-桃浦合作產業園”“雨山-長征智能制造產業園”“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范區馬鞍山數字經濟產業基地”等合作園區規劃建設工作……我市與長三角加速融通,產業合作漸入佳境。
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實施中國寶武馬鋼長三角綠色智慧制造提升工程,布局建設寶武馬鋼“1+8”產業基地;華菱星馬與浙江吉利戰略重組,布局建設吉利新能源商用車整車基地……四年來,我市充分發揮毗鄰地區優勢,圍繞南京、合肥主導產業做配套,培育壯大半導體、5G通信、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推動產業一體化發展,加快融“寧”入“長”步伐。
市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我市共簽約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72個,總投資7364.8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項目908個、占比57.8%,總投資3980.3億元、占比54%;2019年以來,全市實際利用省外億元以上項目資金4777.3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資金2968.8億元,占比62.1%。總投資110億元的蜂巢新能源、總投資106億元的南京泉峰等一批長三角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戶馬鞍山。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馬鞍山的優勢,打造省際毗鄰地區融合發展示范區,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市發改委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黃嵬介紹,接下來,我市將發揮與南京毗鄰邊界線長、融合發展基礎好的優勢,不斷提升同城化發展水平,推動江寧-博望、浦口-和縣等基礎條件好的區域加快融合發展,實現協同化、一體化到同城化的質變;繼續探索推進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浦和產業合作示范區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產業項目投資建設力度和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能力;加強與南京的對接合作,探索建立聯合招商和產業定向轉移指標分算、利益分享機制,推動產業合作可持續發展。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汲璇